端午节是纪念范蠡的吗
端午节不是纪念范蠡的。端午节最初是古代百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落举行的祭祀节日,在历史的发展中,流传出了“历史人物纪念”观点,人们普遍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部分人认为是纪念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等人。
端午节是纪念范蠡的吗
传统节日随着历史发展,大多数会被赋予某些传说作为“起源”,虽然这些故事晚于节日诞生,不过由于某些历史人物碰巧与该日有关联,于是便有了“纪念说”,端午节中以纪念屈原的说法最为广泛。
屈原是春秋时期的一名爱国诗人,在国家被灭之际,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在五月五日这天,抱石投江自尽,百姓为了寄托哀思,荡舟江河之上往江内扔米团,后世发展成为龙舟竞赛和吃粽子的习俗。
关于端午节共有六个故事,端午节到底是纪念谁的?
每年五月初五,人们为了眷念屈原投身汨罗江,形成了端午节。但你知道吗,在我国不同的几个地方,一共有六个关于端午节的故事,看看你知道几个?
1
纪念介子推
东汉蔡邕《琴操》中提到,蒲月(即五月)初五眷念介子推。晋国的重耳与介子推逃亡在外19年,饥馑中介子推曾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谎称是猎得野兽拿给重耳果腹。其后重耳返国登位成为晋文公之后,却忘了封赏介子推。为此,介子推有些怨气,写了篇《龙蛇歌》,感慨自己和晋文公的经历。
"
有龙于飞,周遍天下。
五蛇从之,为之承辅。
龙返其乡,得其处所。
四蛇从之,得其露雨。
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
——介子推《龙蛇歌》
"
他把晋文公比作飞龙,当初辅佐他的人比作蛇。五条蛇曾追随在龙的左右,作为辅佐陪侍在它身旁。有一天龙飞回到故乡,得到了安身立命的合适地方。有四条蛇还在它的左右得到恩露滋养,却有一条蛇羞于再与龙蛇相处,宁愿干死在荒凉的原野上。
写完《龙蛇歌》后,他猜想到重耳会来找他,于是就背着母亲躲进山中,不愿与他相见。果然重耳听到《龙蛇歌》后多次出人寻找,请他下山出仕,可介子推拒不下山。无奈之下重耳下令纵火烧山,三面点火,只留一面出路,意在逼迫介子推从此下山。没想到介子推却和母亲态度坚决,拒不下山,最后被烧死在山上。
大家都知道这是寒食节的来源,但有一说粽子也是当时寒食的一种。因为怀念介子推,重耳敕令每年五月初五不得生火,只吃粽子。
2
纪念屈原
有关屈原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另据闻一多考据,把屈原和端午节绑在一起,是南朝梁吴均在著作《续齐谐记》中才首次现的。
公元前278年,秦国上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在这一年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在此之前,他被楚王贬出政治中心,放逐到了江南。
楚国人在汨罗江上泛着竹筏,四处寻找屈原的下落无果,却形成了赛龙舟的习俗。此外,为了不让江中鱼蟹吃掉屈原的尸身,百姓就向江中投了许多糯米食品,这被认为是粽子的来源。
3
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原是楚国人,因躲避灭口之祸只身逃到吴国。后和孙武为吴国共事,差点灭掉楚国,并将楚平王的遗体挖出来鞭尸。吴王阖闾身后,吴王夫差登基。在吴越争霸之中,吴军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请和。伍子胥提议“鸡犬不留”,但夫差赞成媾和。随后越国收买奸臣陷害伍子胥,夫差听信谗言,赐他死罪。
临死前伍子胥和人说,在他死后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悬挂在国都东门上,他将亲眼看着越军灭吴。夫差震怒,将伍子胥的尸身装在革袋中,在五月初五这天投入大江。后人眷念伍子胥,因而开始泛舟投粽。
4
纪念越王勾践
越王勾践,姒姓,别名鸠浅、菼执,是越王允常之子。他在吴越争霸中战败之后,卧薪尝胆十年之久,在范蠡辅佐下重整兵力,最终击败吴国。
在复国运动中,越人为了掩人耳目做了许多伶俐的安排,其中一件就是以划龙舟来操演水军。吴**队看到越人整日划龙舟,还以为他们醉心生活享乐,不再怀有复国斗志。其实,越人这样做正是勾践的精心安排,不让吴国觉察越国练兵的念头。《越绝书》中对此有所记载。
据传因为勾践练兵采用的龙舟法帮助越人实现复国,后人就在端午这天专门设立龙舟赛活动,用来纪念勾践的胆色和才智。
5
纪念孝女曹娥
明代书法家董其昌誊写的《孝女曹娥碑》文
曹娥是东汉时期会稽上虞人,其父曹盱在五月五日迎伍神(即伍子胥)的祭祀活动中溺于舜江(今曹娥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曹娥只有十四岁,为了寻找父亲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她在五月二十二日这天也投江自尽。五日后,人们发现曹娥的尸体抱父尸浮出水面,众人惊诧不已。此事一时传为神话,县府知事度尚为之立碑,又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从此,曹娥生前所住之镇即更名曹娥镇,殉父之江改名为曹娥江,人们自发捐资建庙慰其孝心。
6
纪念周处
三国东吴末年西晋初年,江苏宜兴有一个名叫周处的少年。他自幼父亲早亡,母亲溺爱,以致他嚣张跋扈,再加上身材魁梧、臂力过人,整日纵情肆欲、横行乡里。当时有民谣把他当成一个祸患,与南山猛虎、西氿蛟龙合称为阳羡城“三害”。这个说法传到周处那里,才自知自己为人所厌,幡然悔悟,决心为民除害,只身入山射虎,下山搏蛟,经三日三夜,在水中追逐数十里,终于斩杀猛虎、孽蛟。此后他自己也改邪归正,认真拜师学文练武,“三害”终于皆除。
改弦更张的周处成为国之栋梁,先后任新平太守、广汉太守、楚内史、散骑常侍、御史中丞等职,做事用功,刚直不阿;由于得罪显贵,他被派往西北讨伐罪氐、羌等部落兵变,期间遇害于疆场。
值得注意的是,“端午”一词最早就见于西晋名臣周处所著的《风土记》,这本文献成了当代人们窥见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习俗的重要参考。此时此刻的端午节中,在祭祀前人的同时,也连带着对周处的一份歌颂。
其实,不论端午节的源头是什么,端午节所崇拜的对象是谁。这个节日都在歌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忧国怀民、刚正不阿、艰苦卓绝、尊亲重孝、从善如流,每一种端午精神,都值得国人称颂和体认。
点击下方“阅读全文”了解更多
4首端午古诗词:古今端午同一瞬,人生百般滋味长
端午节是传统佳节,佳节自然会有诗词助兴。历史上写端午节的诗词数量众多,品读一二,仿佛与古人共度端午佳节。
我是真游泳的猫,一个喜欢诗词的读书人。
关注我,一起来欣赏4首端午古诗:古今端午同一瞬,人生百般滋味长!通过这些古诗词,相信大家对端午节会有更多的认识。
第1首,《竞渡诗》: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卢肇。诗的题目告诉我们,这是写端午节赛龙舟的诗。
现在很多地方依然有赛龙舟的习俗,人们在水上争先恐后,既热闹又欢乐,让端午节有了生机勃勃的喜庆味道。
而这首诗,告诉我们唐代人端午节的赛龙舟情景。前两句是引子,引出诗人对于端午赛龙舟的强烈赞叹。
而“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通过工整的对仗和明丽的文辞,用雷声来比喻鼓声的震天喧响,用雪影来比喻浪头的湍急飞快,短短14个字就将健儿们争先恐后的场景描绘得生动真切,让后人身临其境。
第5和第6句采用“冲波、鸟退”衬托龙舟比赛的竞渡速度,视野开阔,以景衬人,体现了龙舟上健儿的英武身姿,也是对前两句的进一步强化。
最后两句,健儿们夺得了冠军,乃是对前四句的一个总结,使得氛围达到了最高峰,也让读者的情感有了一个安稳的着落。
而同时,读者内心又有一种心跳难平的激动感,忍不住发出真切的喝彩声。所以说,这首诗在艺术上是颇有表现力的,让人对于端午赛龙舟增添了许多向往。
第2首,《五月五日》: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端午节与屈原有着很深的渊源,早在唐代时期,很多人认为端午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而到了梅尧臣身处的北宋时期,他依然有着对于屈原的感叹。前两句说屈原沉在江底死去,楚地的老百姓哀叹再也不能看见他的容貌。
正因为这哀叹,所以才有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习俗,才有吃粽子的习俗。
《续齐谐记》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然后,老百姓又害怕祭奠屈原的米被蛟龙所窃,所以创造了粽子这种东西。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这两句是说,后人吃粽子的习俗,对于屈原本身的冤屈是没有作用的,只不过是一片心意,驱赶蛟龙,借以献上一瓣心香。
沅湘之水连绵不绝,千年流动,却始终洗不净屈原生前的冤屈,可是却足以让后人警醒和感佩。
端午节的存在,不正是屈原伟大人格的影响力吗?碧血照千年,遗憾在人间。可是屈原之精神,依然能够映照千山,足见屈原之屈与屈原之忠,令人回味无穷。
第3首,《端午感兴》:流棹西来恨未销,鱼龙寂寞暗风潮。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
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诗人文天祥。文天祥是著名爱国诗人,留下了《正气歌》的旷世之作,也留下了《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我们经常说,诗词是有生命力的,而生命力的来源,恰恰是在于诗人真情实感的浸融与触发。文天祥所处南宋晚期,遭遇着政局巨大的变更,更直接与元兵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抗争。
所以文天祥对于端午的感触,也不是欢乐的,而是悲愤、沉郁的。
前两句的意思是说,文天祥乘着从西边来的小船,家国之恨未消,因而感觉水里的鱼与波浪都很孤寂。
面临着山河破碎的危局,心忧着家国大事,在这种孤寂、痛苦、无奈的心情里,文天祥是无心享受端午节的。
可是,其他人却似乎没有这种感触。那些楚地的人还在重复着年年举行赛龙舟的游戏,还在热闹喧腾着,根本不关心国家的命运。
这首诗的创意,显得来自于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只不过,杜牧所处的是“日薄西山”的中晚唐,尚可以轻歌曼舞,还不算绝境。而文天祥所处的年代,已是朝不保夕,山河破碎,可是人心啊人心啊,还是有许多人根本不顾家国。
文天祥通过对端午节赛龙舟的描写,在端午日留下了他心中的惆怅,也表达了对当时某些人的失望之情。
可是在失望之余,文天祥却没有选择放弃。他是孤独的英雄,依然坚持着自己的责任。整首诗浸润着文天祥特有的感情,令后人回味无穷。
第4首,《端午二首·其一》:亦自酬佳节,何当病故侵。彩丝从女竞,蒲酒赖妻斟。时序他乡物,风尘倦客心。放舟吾旧侣,应向越江浔。
这首诗的作者是明代诗人王世贞。王世贞是明代“后七子”的代表诗人,名震一时。
这一年的端午节,王世贞生了病,所以有些小悲伤。但是,端午节的习俗还是要遵守的。
所以,王世贞在女儿的帮助下在手臂上缠上了彩色的丝线,在妻子的帮助下喝起了菖蒲酒。
《风俗通义》有记:“五月五日,赐五色续命丝,俗说以益人命。”《荆楚岁时记》载:“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
王世贞生病的情况下,自然希望借助“彩丝”来祛病驱邪。这是人们在端午节的美好愿望。
而王世贞喝酒之后,思乡之情十分浓厚,颇为厌倦他乡做客的风尘仆仆。他同时想起了故乡的朋友,想要像范蠡泛舟五湖般潇洒自然。
这首诗主要反映了生病中王世贞的那种想要回到乡间的心态,为我们揭示了明代人过端午节的一些风俗,让人看到了古人过端午节的喜怒哀乐。
大家还知道哪些端午节相关的诗词呢?在娱乐化的大背景下,我每天写传统文化类的文章很不容易,希望大家多多关注我哦。
本文来自好男人,爸妈造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1/59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