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豆是五谷嘛(黄豆是五谷吗)

黄豆是五谷吗
黄豆是五谷。“五谷”是指五种谷物,其在古代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如今的“五谷”泛指各种主食食粮,包括谷类(如水稻、小麦、玉米等)、豆类(如大豆、红豆等)、薯类(如红薯、马铃薯)及它...

黄豆是五谷吗

黄豆是五谷。“五谷”是指五种谷物,其在古代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如今的“五谷”泛指各种主食食粮,包括谷类(如水稻、小麦、玉米等)、豆类(如大豆、红豆等)、薯类(如红薯、马铃薯)及它杂粮。

黄豆是五谷吗


五谷主要指稻谷、麦子、大豆、玉米、薯类,同时也习惯地将米和面粉以外的粮食称为杂粮,因此五谷杂粮也泛指粮食作物。

黄豆一般指大豆,古称菽,呈椭圆形、近球形,种皮光滑,有淡绿色、黄色、褐色和黑色等。

大豆富含植物蛋白质,常用来制作豆制品、榨取豆油、酿造酱油和提取蛋白质等。

常吃五谷杂粮都有哪些好处?医生:既能美容养颜,又能强身健体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五谷杂粮都有那些作用

第一个:小米

小米它有益肾和胃、除热补虚、安神健胃的作用。

它含有丰富的色氨酸,可轻松被人吸收,因为色氨酸会促使分泌五羟色氨酸促睡血清素,是很好的安眠健胃食品。

第二个:高粱

高粱能温中涩肠、止霍乱、利小便、健脾益中、补气清胃。

高粱对小孩消化不良、大人脾胃虚弱现象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对体质有着非常好的作用。

第三个:薏米

又叫薏米仁,薏米仁有清热强身、健脾补肺、止泻和胃、消浮肿。

它还有利水的作用,可缓和肠胃轻度的炎症,薏米适合脚气病、浮肿者食用。

还有一种就是人体脾虚了、水喝多了,也可以吃薏米,有很好的利水效果。

它还可以改善粉刺、淡化色斑、雀斑与皮肤粗糙等现象。

第四个:芡实

芡实它有补脾益肾、收敛止泻、镇痛安神、镇静、缓和腹泻、神经痛、风湿骨痛、腰膝关节痛等症状。

也能健脾胃、补脾生血、使人耳聪目明、美化肌肤、防老抗衰。

第五个:黄豆

黄豆它有健脾开中、润燥消水、宽中益气、清热散血、改善乳癌、前列腺癌、改善妇女更年期综合症状、 骨质疏松等作用。

还能保持血管软化,改善缺铁性贫血、神经衰弱。

第六个:燕麦

燕麦能够补脾益肾、止血消肿、补虚强体,燕麦所含的亚硝酸对糖尿病、便秘有很好的改善。

并能有效防治胆固醇、调理病后体虚、预防心血管疾病、维持身体的血糖稳定。

第七个:糙米

糙米能帮助消化,比白米更容易消化吸收,能预防脚气病和排除人体的毒素。

糙米保留了胚芽,胚芽只占米的百分之三,但所含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却占到了百分之七十;

特别是维生素B1,因此更适合婴儿和糖尿病以及想保持苗条身材的人食用。

第八个:黑米

糯米中的珍贵品种,是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理想的膳食调养品,被称之为“御田胭脂米”,黑米它补肾效果非常好。

第九个:芝麻

芝麻它有润肠通便 ,而且活血养颜、生发黑发,更有健脑和增强记忆力以及延缓衰老的作用。

芝麻中含有防止人体发胖的物质,在节食减肥的同时,配合芝麻食用,粗糙的皮肤可以获得改善,很多人都是通过芝麻来养发生发。

了解五谷杂粮的妙用了吗?如果没有可以再看一遍哦!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农作物大豆怎么来的?起源于什么地方?一口气搞懂大豆的前世今生

大豆属于五谷之一,在我国被广泛种植,特别是北方,几乎每个地方都有,其中以东北为最。

大豆抗病力强,适应性广,很多农民田间地头,有一点空闲地方都会点上几颗。成熟后,或直接煮着吃,或者做成豆腐,还可以打豆浆,是一种非常受百姓欢迎的农作物。

但凡是农作物适应性强,那肯定是经过了很多年的培育栽培,大豆也不能例外。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关于这个的记载随处可见,比如在晋朝郭义恭的《广志》中这样记载:

有黄落豆,有御豆,其豆角长。有场豆,叶可食。有青、有黄者。

《汉语大词典》中这样说:

一年生草本植物,花白或紫色,有根瘤,豆荚有毛。种子可食用,亦可榨油。亦以称这种植物的种子。

这么一种普遍的农作物,那些文人自然不会放过,或赞扬,或感叹,总得借此写点什么,比如在明朝著名才子、文学家、书画家徐渭在《二马行》中这样写:

谁家两奴骑两骢,谁是主人云姓宗。朝来暮去夹街树,经过烟雾如游龙。问马何由得如此,淮安大豆清泉水。胸排两岳横难羁,尾撒圆毬骄欲死。

徐渭一生才气逼人,但却命运多舛,但我们这里并不是评价历史人物,所以略过不提。

记载得这么丰富多彩,那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是起源于中国吗?种植上有什么历史发展呢?

一、从远古到春秋战国,关于起源

我国从远古时候就有“五谷”之说,这个由于有地域差异,会有一些不同,但不管什么地方,豆都在五谷这中。

关于五谷的记载,最早出现在《论语·微子》中,上面是这样记载的: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大豆起源没有争议,全世界都公认我国是起源地。远在四千多年以前,我国先民们就开始种植并食用。

上世纪九十年代,洛阳二里头遗址发现了碳化的种子。

《诗经》中随处可见有关的记载,比如在《诗经·国风·豳风·七月》中有这样的记载: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这句话的意思是:六月食李和葡萄,七月煮葵又煮豆。八月开始打红枣,十月下田收稻谷。我们可以看出来,在古代不叫大豆,叫“菽”。

另外,在《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小宛》中这样记载:

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意思是田野长满大豆苗,众人一起去采摘。

《诗经》记录年代跨度约有五六百年,从周朝中期到春秋,原作者已经不可考。但我们如果仔细想的话,其实这些应该是周朝人就开始口口相传的诗歌,到春秋战国时期又进行了系统的整理。

当然了,春秋战国时期,记载是非常多的,比如《左传》中有,《战国策》中也有,咱们不一一举例了。大豆起源地是我国,古代的五谷之一,那时候叫“菽”,考古发现可以追到三千五百年以前的洛阳二里头夏代遗址,可追的记载最早应该到周朝。

二、从秦朝到魏晋,关于种植

秦朝的时候,由于铁器和牛耕的普遍使用,加上秦始皇对农业的重视,种植面积开始扩大,而且已经有了系统的记载。另外在秦朝时,还没有“豆”这个名字,豆是汉朝以后的称呼。在秦始皇的相国吕不韦编撰的《吕氏春秋》中这样说:

得时之菽,长茎短足,其荚二七为族,多枝数节,竞叶蕃实。

秦灭到了汉朝时,关于豆的记载非常多,不管是《史记》还是《汉书》又或者是《后汉书》里都有记载,但我们重点说一下《史记》和《淮南子》中的记载。

《史记·周后稷本纪》中是这样写大豆的:

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

司马迁这里写的是周朝的祖先,名叫“弃”,从小有巨志,而且有种地的天赋,最终成为了黄帝的农官。这里不知道司马迁是根据什么史料写来的,但真实性其实不大,多半根据传说。

在淮南王刘安编撰的《唯南子·地场训》中,他总结了一下豆的栽培,但字数很少,而且是写地形的,并不是主要写豆,就是捎带着写了一下,是这样写的:

汾水濛浊而宜麻,泲水通和而宜麦,河水中浊而宜菽,雒水轻利而宜禾,渭水多力而宜黍……

意思是:汾水濛浊而适宜麻的生长,泲水通和适宜麦类作物,黄河水中和适宜豆类生长,洛水轻畅适宜谷类作物,渭水多力适宜黍子生长……

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出来,但当时的人已经知道什么地方适合什么庄稼生长。淮南王刘安虽然是个谋反的王爷,但《淮南子》真的很牛,不亏是集合了当时能人所编撰的一部巨著。

魏晋时期,已经有了“豆”这个名字,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最出名的是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到了北魏末年,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罗列了几样豆的品种:

今世大豆有白、黑二种及长梢、牛践之名。又有黑高丽豆、燕豆,大豆类也。

这说明这时候的大豆已经分了品种和培育,而且正式有了豆这个名字。

三、宋朝到以后,普遍种植

宋朝的时候,豆已经很普通,没有什么神奇的,人们习以为常,至于规模,我们可以从杨万里的诗里看出一点:

道边篱落半遮眼,白白红红遍豆花。

遍豆花!虽然诗人们常常用夸张手法,但毫无疑问的是,宋朝时是我国农业集大成的一个王朝,很多农作物的种植在这时期得到了完善,比如一年生草生棉这些都是。

到了朝朝时,王象晋在《群芳谱》中,结合前人农书的记载,自己也系统的记载介绍了一下,上面是这样写的:

豆者,荚谷之总名也,大者谓之菽。黑豆,处处有之,苗高三、四尺,蔓生,茎叶蔓延,叶团有尖,色青带黑,上有小白毛……黄豆亦有小、大二种,种、耘、收穫、苗、叶、荚、萁与黑豆无异,惟叶之色稍淡,结角比黑豆稍肥,其豆可食、可酱、可豉、可油、可腐,腐之滓可喂猪……

我们可以看到,到明朝时,豆类种类和种植都已经完全成熟。到了现代,我国种植面积急剧增加,东北那边,国家采取补贴的方式来鼓励种植。大豆在远古时代从我国起源,到周朝时始有记载,秦朝到魏晋时大量种植,宋明到现在,我国产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这不仅仅是一种作物的前世今生,更是我国农业从古至今的发展史!

本文来自男芳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1/55129.html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 0
上一篇 03-13
下一篇 03-13

相关推荐

  • 黄豆是五谷嘛(黄豆是五谷吗)

    黄豆是五谷吗
    黄豆是五谷。“五谷”是指五种谷物,其在古代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如今的“五谷”泛指各种主食食粮,包括谷类(如水稻、小麦、玉米等)、豆类(如大豆、红豆等)、薯类(如红薯、马铃薯)及它

    2023-03-13 08:06:01
    981 0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12345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