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的特点和风俗
瑶族风俗习惯很有民族特点,但因各支系的居住地区不同而产生服饰、饮食的差别。近代瑶族服饰式样多姿多彩。男子上衣有左大襟和对襟两种。裤子长短不一,以蓝黑色家机布为主。瑶族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之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
瑶族的特点和风俗
瑶族无论男女,服饰一般都喜欢用青布制作,喜欢用红、蓝、黄、紫等色彩点缀。使用绣花青布头巾或红布头巾包头。
瑶族青年男女恋爱利用节日和农闲走村串寨机会,通过对唱山歌形式,寻找对象,双方合意,互赠信物,以定终身。
盐在瑶族中是请道公、至亲的大礼,俗叫“盐信”。凡接到“盐信”者,无论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丢开,按时赴约。
中越瑶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瑶族瑶族,中国最古老的、最长寿的民族之一,其人口在中国56个民族中居第十三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瑶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瑶族文化具有浓烈的传统色彩,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瑶族长鼓舞
千年瑶寨——瑶族文化代表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千年瑶寨”,被誉为“世界瑶族第一寨”,位于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在百里瑶山的正面。寨门海拔808米,宋代城墙内占地面积11公顷,鼎盛时期有民居700多栋,700多人,被誉为首领排。古寨依山而建,房屋层叠,错落有致:石板道纵横交错,主次分明:周围溪水奔流,群峰叠嶂。
千年瑶寨
千年瑶寨
瑶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连南排瑶就是瑶族的其中一系,排瑶服装至今保持着色彩夺目、图案古朴、工艺精美的鲜明特点。
千年瑶寨——瑶族刺绣
瑶族刺绣主要刺绣于男女衣服、头巾、腰带、围裙、小孩的帽子、挎包、伞袋等服饰上。头巾刺绣尤为讲究,是年轻女子恋爱时送给心上人的宝贵礼物。
千年瑶寨——瑶族服饰
瑶族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瑶族的长鼓舞、盘王节、耍歌堂、婚俗等民俗活动分别在2006年和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瑶歌、瑶绣、瑶银等等都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千年瑶寨——瑶族婚俗
连南瑶族节庆众多,每逢佳节千年瑶寨就是欢乐的海洋,也是旅游者前来旅游的最佳时光。一年中主要传统重大节庆有:浪漫“情人节”--玩坡节、开耕节、排瑶传统“美食节”--尝新节、开唱节、盘王节等。
千年瑶寨——盘王节
盘王节是瑶族人民纪念始祖盘王的盛大节日,迄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在古朴庄重的公祭盘王大典仪式上,瑶族男女老少都穿上自己的民族的节日盛装,脸上绽放着灿烂的笑容,用吟唱、祭酒、舞蹈、上香等形式来祭祀盘王先祖,追溯历史。
千年瑶寨——耍歌堂
世界瑶族之越南瑶族,除中国外,世界许多国家都有分布,但以越南分布最多,最广。越南瑶族有48万人,分布地域较广,沿越中、越老边界一直延伸到北部沿海的一些省份。他们系明代以来从中国两广和贵州、云南迁入,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关于这一迁徙过程的 传说和民间文献记载。
文山麻栗坡蓝靛瑶
内部根据服饰特点又分为红瑶、白裤瑶、蓝靛瑶等支系,分布在越南的是讲金门语的蓝靛瑶,也和相邻的中国边境上的蓝靛瑶一样,图中的蓝靛瑶门沙,是距离云南省麻栗坡县边境一带,越南河江省。
越南河江省蓝靛瑶盛装、常服
她们的服装主要以黑色为底,袖子缀以花布(麻栗坡蓝靛瑶缀以蓝布),头饰以红色盖头、银饰步摇、银项圈为主,常服的头饰则是一块黑头帕。蓝靛瑶的服装,简约美观,黑色底布,是以蓝靛染制的布料。蓝靛瑶的蓝靛染布技艺,已经申报非遗成功。
越南瑶族生活
越南瑶族同胞从幼到老均坚持保留着服装、住房、生活方式等特有的民族文化习俗。越南瑶族也有具有信仰印记的传统风俗。其中,盘王祭祀典礼尤为特别。这也是瑶族缅怀祖先和民族始祖的机会。
巫师们主持盘王祭礼
祭坛要用各种颜色的纸张、祭祀画、布匹、各种用竹子做的饰品等装饰,还要献祭鸡、牛、稻谷等农产品。祭礼上,师公进行各种仪式, 12宗姓的代表将以虔诚之心给盘王上香献花和五谷祭品。
越南——红瑶族人的婚礼
越南老街省红瑶族人的婚礼要持续三天三夜,但现在因应新文化生活而被缩短了。红瑶族人把鼓声和喇叭声视为喜事的灵魂。这带有浓郁人文性的特色文化,深深渗入瑶族人的生活并得到保护和传承至今。
越南——红瑶族人的婚礼
越南瑶族人其语言、风俗习惯与中国瑶族大体相同,以山地农业为生,大部分仍处于游耕游居状态。瑶族居住分散,分布面广,但有很强的民族自我意识,寻根意识。不论是居住在中国或是散居在越南国家的瑶族,都有民族认同感。
中国瑶族和越南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大部分的传统习俗,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瑶族以音乐,传统节日等方式与越南瑶族同胞进行联络、交流感情,传播和弘扬了瑶族传统文化,促进了中越瑶族同胞的友好往来和友谊。
本文部分图文信息来源于瑶族文化、中越服务平台。
富川瑶族自治县瑶族起源及生活状况(下)
瑶族先民的居住,旧籍屡有记载:“依山险而居”、“其居此屋舍,如鸟巢兽穴”。瑶族先民由于长期在山林过着原始的生活,为了适山林潮湿的特点,住宅的建造样式和结构要求都是根据当时当地的地形和材料,因地制宜建造较为适用的竹木编篱结构房舍。中原的陶艺传入岭南后,平地定居的瑶族,村落房舍建造结构样式也随之有所改变。
平地瑶的村落住房一般较为集中,村屯较大,房舍建筑较好。多数采用砖瓦结构,三间平列,有楼。中间是厅堂,两侧两间分前后两节,后节作卧室(房间),前节一般安灶堂作厨房使用;有的则在三间平列的前面设天井,天井前面起堵墙,天井两侧加起厢房;有少数因地形或经济能力有限,则采用两间平列的样式,以一间作厅堂,另一间作内室和厨房。厅堂正中靠后一般设有神龛。楼上则以堆放谷物为主,人口多的,青年子女一般住在楼上。在平地瑶区的溜喉歌中就有这样的歌词“九步楼梯十步上,步步上到姐绣楼。”
平地瑶区的村落建筑,习惯讲究风水、方向,一般选择倚山面水朝南的山脚下建房立村。一个村落的房舍模式和方向,绝大多数是相同的。村内各个巷道比较狭窄,同时加建层层闸门。在七八九都在大的村落中除寨墙外,还建有炮楼式的防范设施。凡军事重镇城镇四周都筑有土城或砖石结构城墙 ,并开挖宽深的城壕加以防护。解放后,平地瑶区新建和改建的房舍多数仍然保持三间平列的样式,但多数在正屋旁边或周围增建小厨房,逐步改变住房的卫生条件,建材仍以砖瓦木结构为主,跨世纪后,大多用钢筋水泥结构。
高山瑶区村落较为分散,民国前后,一般是三两户为一屯,七、八户的村屯较少,分布在各条山谷里。房舍一般采用杉木做支柱,四周用木板或小杉木做围,用杉树皮盖顶。其建造样式因地形而定,有三间,多间式不等,多数分上下两层,楼上以堆放东西为主,楼下住人和烧饭。解放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逐步改善,高山瑶区住居地也逐步稳定下来,房舍建造结构改木柱支撑为泥墙,改木皮盖顶为瓦盖顶,以三间平列为主,村屯组成规模较解放前集中。
瑶族同胞都保持一个共同的优良风尚,每当叔侄、亲友起房盖屋,村坊叔侄和亲友都自觉主动去帮工,供师傅饭餐,以减轻主家的负担。到盖瓦时,主家备办酒席,敬请亲友叔侄,亲友要送礼品,祝贺大厦胜利落成。现在,在扶贫和乡村振兴政策影响下,大部分高山瑶已搬迁到平地或入城,住上了洋楼。
清乾降版本富川县志和有关史籍,对瑶族同胞的婚姻习俗都有“男女答歌机配”的记载,这说明瑶族青年男女有过答歌恋爱的自由。汉唐以来境内多数瑶民在平地创造了定居条件,逐步与汉族交往,生活习俗相互演化,男女青年的婚姻习俗也相互演变。瑶族男女青年虽然保留着母系氏族唱歌物色对象恋爱的传统习惯,但要经父母同意后,男女双方才得结合,青年男女的婚姻已逐步陷于“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律例。男女双方结婚年龄以十八岁较为普遍。当地流传的少年情歌中,就有“姐在红楼十八春,配成夫妻六十年”的歌词。青年男女的婚姻结合,一般要经过“拿八字”、“上门酒”、“过清明”、“送大节”、“送日子”、“娶嫁”等几个阶段。
“拿八字”青年男女经过社交或唱歌互相认识后,经父母同意,则由男方托“媒人”(一般是由男方的亲友对女家较了解的人承担)到女方家求婚。若女方家同意,“媒人”则在男方家带上两包红蛋和2至4斤猪肉到女方家正式说亲。女方父母即将女方的出生年月日时(俗称“八字”)用红纸写好交“媒人”带回。再由男方父母将男女双方的出生年月日时拿给算命先生求“合”。算命先生按照双方属相互不相克(一般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就算相合。八字合好后,就将“八字”放在男家的神龛上,意思是让祖先知道。接着男方就托“媒人”送120毫银元到女家作为年庚钱,俗称订婚聘礼。随后就着手准备**“上门酒”、“过清明”和“送大节”等完婚手续。
“上门酒”(俗称订婚酒)由男方家邀请女方近亲吃上门酒。宴请时,男方家邀请自己的近亲前来陪客,陪客的老辈亲友要给女方一个红包(1元几元不等),表示对女青年订婚的祝贺。男方酒席过后,男方的陪客亲友则要商定请女方“过清明”的饭餐安排,俗称“分清明客”。“过清明”,清明节前后,要请女方到男方家“过清明”。由男方母亲陪同女方到男方各近亲家吃一餐“清明饭”。男方亲友还要送1一2斤棉花或棉纱给女方,资助女方做嫁妆(织花被面、做棉被等)之用。女方家则要给男方送礼物的亲友一双白糯米粑(每个重0.5斤左右)表示回敬之礼,过完清明后,女方就回自己家里着手准备嫁妆,等待迎娶。
“送大节”,定婚后,男家要给女方家主“送大节”三次,即过年、四月八节、七月半节。每次送大节,除给女方家主送双份礼品外,还要给女万家近亲每户送一份同样礼品。过年节每份礼品有大油果、大油糍粑各一-双(每件重0.5公斤)、鸡肉、猪肉包一个,四月八节的礼品每份大油糍粑一双,七月半节每份礼品大糯米粽一对(每件重2.5公斤左右)、猪肉或油炸鱼一包。男方家送完这三次大节后,其余的过节时间,男方家也常向女家送此小礼品,保持良好的亲家关系。
“送日子”嫁娶前山男方择定占日,一般要在嫁娶前一年左右押定。吉日择定,男方请“媒人”将嫁娶吉日送到女方家,征求女方意见。送日子时,男方要给女家送过茶银100毫,首饰银20毫,俗称“日子钱”。女家收下礼银,表示同意按择定吉日嫁娶。
“嫁娶”在谈定的成婚吉日里,男女双方各自备办酒席,宴请自己的亲友。男方要向女方送迎亲银160毫,米180斤,酒、猪肉、粉条等。女家宴席设在早上,男家设晨午宴。赴男方洒宴要给主家送上儿十斤米和部分饿,俗称“顿酒”,赴女方酒宴,要给新娘送脸盆、碗盏之类礼品,其请帖写法如下:
女方:
谨定于x年X月x日为x女于归敬治辰刻
到时候驾
XxX鞠躬
男方:
谨定于x年X月x日为x子完婚敬请清酌辰刻
合府同升
Xxx立正
新娘出嫁的前一天,要邀请自己的近亲姐妹前来陪伴,俗称“陪娘姐”。新娘到晚上开始哭嫁,哭嫁内容主要是回忆父时养育之恩,难舍分离的心情。当晚,村上和邻村的男青年则前来新娘家唱溜喉歌,俗称“趁歌堂”,表小对新娘出嫁的祝贺和宽慰。若是外村的有青年到来,邀请来的陪娘姐要与外村男青年对唱,俗称“唱拦门歌”,以显示双方歌手的强弱。如果男方唱不过女方,男方青年就无法进入新娘家里,也见不到新娘和陪娘姐。男青年进入新娘家,首先要唱“安家神”、“安四邻”,然后再唱“请刘三”、“旋台”、“茶歌”、“烟歌”、“拆字歌”等。男青年唱一段,新娘必唱一段。唱歌期间,陪娘姐或主家要向来客敬烟敬茶。趁歌堂的歌词唱完后,主家设宵夜请宴,宴后男青年要给红钱新娘,俗称“歌堂钱”,,新娘要给几条自织花头巾,表示互相感谢。随后男青年就用歌词辞别新娘,陪娘姐也用歌词相送。如果双方愿意则转入唱少年歌,一直可以唱到天亮。
翌日,男家来客吃过早宴后,立即组织迎亲队化(化轿、锁呐队、拾嫁妆的男青年,挑钱担的少年和两个女青年)到女家迎求。新娘则山陪娘如协助梳妆打扮,新娘婴头戴风冠、脸遮红丝线、两耳佩戴花耳环,手戴玉镯成银镯、上穿黑色绸缎夹衣,下着黄裙和绣花鞋。迎亲队伍到女家后,两个女青年即上楼请新娘下楼。新娘在嫂子的搀扶下,鸣咽着缓步下楼,行至厅中,先向神龛祖先跪拜,并由嫂子喂几口饭,再在神龛前撒些饭料,后向父母兄长们跪拜辞别。然后由嫂子撑着雨伞将新娘送入花轿。没有花轿坐,则要一路打雨伞,一直送到男家为止(意思是不让新娘见天)。送新娘到男家的除陪娘姐和挑拾嫁妆的人员外,还设有两位送亲舅(一般由新娘的兄弟承担),坐上竹轿或坐马陪送。安排就绪,放三响地铳,迎送队伍立即起行,浩浩荡荡向男家进发。亲母(一般由有子女的舅母担任)、接亲舅和接嫁妆的人员分别迎接送亲人员到男方家。花轿到了男家村口,男方即放三响地铳(现放鞭炮),轿子才落地。随后由男家的接里。新娘下轿时,由接亲母在花轿中左右撒些花术,然后扶新娘下轿,撑着雨伞引新娘入新郎家。收下雨伞,拜过神龛祖先便入洞房。随即宴请送亲来客,分发送亲人员的红钱,送亲人员即可返回女方家。青年在新郎家门外就开始唱歌,一直唱到新郎家的正厅,新娘新郎出来接待,奉敬烟茶。
晚上,新郎要请村上青年吃宵夜唱歌,俗称“看新郎”,表示对新娘新郎的祝贺。一般是男青年自唱,没有女方对答。唱到晚上12点钟左右,主家招待夜宵和油果茶(油果是新娘从家里随嫁妆带来的)。宴毕,唱歌的青年要向新娘敬奉果茶钱,如果是路远,陪娘姐住夜,唱完看新郎歌后,村里的男青年可以与陪娘姐唱少年歌。
次早,男家要请男方家的叔伯和近亲吃早餐,俗称“洗脸酒”。新娘要给到席的亲友老辈每人倒一盆洗脸水,亲友要给新娘红包。新娘收了红包就回敬一条自织的手巾。“回门”,第三天新郎新娘由女方妹妹来接回女方家,俗称“回门”。 新郞要送猪肉和糍粑等礼物到女方家,吃过中饭新娘新郎即返回男家,嫁娶手续即告结束。瑶族婚姻还有男到女家入赘的习惯。入赘结婚下续较简单,一般由男女双方父母托媒人说合同意后,掸定吉日即可结婚。婚事一般由女家备办酒席,男方一般不宴请亲友。
居平地的瑶族过去还有收养童养媳的习惯,主要是由于男女双方家庭比较穷,子女多,为减少将来子女结婚的花费。童养媳结婚只由男家备办酒席,女家不宴请亲友。寡妇可以再嫁,手续较为简单,双方同意即可。由娘家派两人将再嫁妇人送到另配男家,男家宴请一两桌客就行了。有子女的寡妇一般不愿意改嫁,适合的可以男方入赘。
“离婚”,瑶族地区离婚的现象不多。如果夫妻关系不合,经房老和亲老劝服不果,即可离婚。讨娶的夫妻离婚,妇方另嫁别人,再嫁身价归原夫所有,女方可以带走自己的原嫁妆。上门入赘的离婚,男方自己带走随身的衣服离开女家即可。瑶族这些习俗曾在富川沿袭几千年,即便在婚姻自由的新时代,大都还是遵照奉行的。
本文来自努力吧,少年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1/47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