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a男是什么意思
pua指的是搭讪艺术家,也是一种吸引异性的方式,而pua男就是接受过系统化学习、实践,创造出自身优异的假想,从而来吸引异性的男性。在pua过程中,男性会不断优化自己,而打击女生的自信心,从而达到精神控制的目的。
pua男的意思是什么
pua一词起源于美国,是单词Pick-up Artist的简称,被翻译为搭讪艺术家,也是一种通过优化自身来吸引异性的方式,主要涉及环节有搭讪、互动以及其它深入的关系。
pua男就是接受过系统化学习和大量的实践,创造出自身优异的假想,凭借较高的情商和行动来吸引异性的男性。pua男的目的往往不是为了爱情,而是为了占据情感上的绝对地位。
在与pua异性进行接触的过程中,男性会不断优化自己,同时对伴侣她灌输不够完善的潜意识,从而打击女生的自信心,使其逐渐失去自主思考的能力,达到精神控制的目的。
朋友圈刷屏!“关注的人请互删!”PUA到底是什么东西?
这两天很多人的朋友圈被一张截图刷屏了,
截图中是一个叫做“浪迹情感”的公众号,
而大家发图的配文几乎都是同一句话:
关注了的朋友我们互删一下。
有人在朋友圈评论中科普到,截图删好友的起因是有网友在豆瓣上发帖称,想要鉴别自己朋友圈里是否有PUA男生,看看有多少人关注了这个公众号就能知道:
同时,#女生该如何防范不良PUA#也登上了微博热搜,讨论度颇高:
大家一夜之间开始热议的PUA到底是什么?
PUA的真面目
PUA全称(pick-up Artist),起初指的是一群受过系统化学习、实践、和不断自我完善情商的男性。字面上解释PUA就是搭讪艺术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以各类“搭讪艺术家”为核心建立的PUA团体在北美兴起,其本质是教学男性们俘获女孩的方法。
也有一种说法:PUA最开始是教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学会如何与别人交往、与异性相处的话术。所谓“不良PUA”指的就是在其后期传入国内后,就变成了一种骗术。PUA男通常会将自己包装成特定的人设,和女性在一起后骗财骗色,并且会进一步对受害者进行精神暴力和洗脑,最严重的后果则是诱导自杀。
此前有《新京报》记者卧底名为“享妞军团”的PUA组织,曝光该组织教导学员对女性进行情色诱骗、精神虐待和钱财榨取。
图片来源:重案组37号
2018年5月份,在新京报揭底PUA组织后,多个PUA粉丝群被永久封停。
2019年5月,江苏网警查处全国首例PUA案件,并发布了警方通报。
腾讯新闻曾做过一档系列节目叫做《和陌生人说话》,其中第一季中有一集“
猎艳者:如果把妹是场游戏,那我要玩到最强王者”采访到的就是一位愿意出来讲述PUA授课内容的男性学员:视频中提及的“五步法”、人设包装、两性关系推拉、让女生陷入绝望的技巧等内容让人不寒而栗,不良PUA显然已经演变成了操控人的意志、达到个人卑劣目的的手段。
如何鉴别和防范“不良PUA”
在#女生该如何防范不良PUA#的微博话题下面,有网友总结出了部分PUA男的典型特征:
警惕小心存在以下特征的人:
1、才刚认识不久,就对女性甜言蜜语,主动发起话题,吸引女性注意又点到为止的人。
2、看重女性外表,且有意无意地对女性进行言语打压的人。
3、更喜欢身体接触和性,而很少在意女性的感受和彼此精神世界的交流的人。
4、朋友圈信息总是关于高端生活的展示,让人觉得其事业有成、积极正能量,人间难得一遇,但又难以让人将真人与其朋友圈一一对应上,故作神秘的人。
5、手机不离身,且有很多聊天和社群软件的人。
——微博@头脑机灵
同时,网友们也在相关微博下面评论,女生可以从哪些方面防范PUA可能带来的伤害:
有网友现身说法,PUA真的很洗脑
甚至身在其中而浑然不觉
防范的前提是学会鉴别
防范PUA最重要的是
建立强大的个人意志
今天朋友圈出现这个内容的点↓↓↓
拒绝PUA!
本文来源19楼(my19lou)综合整理自新浪微博、腾讯新闻、新京报、重案组37号等
每个孩子都需要打一针PUA疫苗
PUA本是Pick Up Artist(搭讪艺术)的简称,是一门帮助内向的男士提升自我认知、敞开心扉与异性更好地接触的学问,大约上世纪60年代诞生于心理学领域,现在却演化成了极具杀伤力的情感洗脑控制。
尤其值得警醒的是,类似于PUA的情感洗脑控制现象,在朋友、同事、夫妻甚至父母和子女之间,也普遍地存在着。因此,了解PUA的特征和危害,识别PUA的伎俩,犹如注射PUA疫苗一样,是父母保护孩子免受此类伤害的责任。
从网上曾热传的几起女大学生被男友虐待致死的案例来看,她们并没有被绑架,并没有失去人身自由,为何会成为被情感洗脑控制的牺牲品呢?
原来,PUA易感人群是有特征的,其人性基础往往具有“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研究表明,在威胁、照顾、洗脑、绝望这4个条件下,人是可以被驯服和驯养的。被PUA的人也基本符合这4个条件,只不过受到的是心理控制而非人身限制。那么,哪些女孩子容易成为PUA的猎物呢?
没见过世面的傻白甜。有的被过度保护,没有经历过外面的世界,没有怎么谈过恋爱,活在爱情小说或韩剧的情境之中,相信人都是好人,没有吃过亏,对花言巧语没有抵抗力。有的没有见过世面,离家闯荡时内外资源有限,也容易受骗。
寻觅关怀的空心人。人格不独立,本能具有对爱的渴求,需要被照顾也需要被认可。一旦遇到示好的异性,理性的屏障很快崩塌,飞蛾扑火一般对爱恋对象过度情感依赖。接连恋爱失败的女孩子都有这个特征,她们的情感很容易被恶意利用。
母爱泛滥的拯救者。试图用爱去感动那些劣迹斑斑、对自己不好的浪子,通过一再忍让、不断降低底线来维系亲密关系。这类拥有拯救者使命感和讨好型人格的人,成长过程中缺乏关爱,个人价值感较低,会莫名地同情哪怕是伤害自己的人,把对自己的悲悯投射到他人身上,通过关怀对方来体现自己的价值。
因此,父母有责任带着孩子了解PUA的基本特征和诱骗伎俩,看清情感控制的隐秘角落,就像给孩子注射一针PUA“疫苗”,让孩子产生识别和抵抗PUA“病毒”的抗体,这样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一碰见类似PUA伎俩的蛛丝马迹,就会立即警觉并进行防御,PUA就伤害不了咱们的孩子了。
针对没见过世面的情形,早一些带着孩子多接触家庭之外的事物,比如旅游、聚会、营地、实习、体验一些高消费等,并让孩子自己多张罗、多组织,允许孩子吃亏、犯错误,在可控风险限度之内让孩子积累经验,扩展见识,今后遇见一些诱惑就不会轻易迷失自己了。早些经历小挫折,可以避免以后遇到**烦。
针对寻觅关怀和母爱泛滥的情形,要在婴儿阶段为孩子提供优质的母婴依恋关系,用“无条件的爱”把孩子喂饱,使孩子建立一个自我滋养的内在系统,孩子就“自带阳光”,不再四处寻找安慰和依赖。同时,在家庭之中建立互相尊重、边界清晰的人文环境,每个人为自己的行为和情感负责。如此,孩子长大之后,就会自动识别那些控制和伤害自己的行为,并自然会远离那些人了。
孩子遇到专业PUA猎手也许是小概率事件,但现实中,不难见到一些父母打着“我为你好”的旗号,一边威胁你,一边照顾你,一边教育你,一边控制你——完全符合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4个条件。于是,很多子女活在冲突之中,内心对父母的控制和否定非常愤怒,行为上却又孝顺而服从。而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控制具有隐秘性和合法性,受害的孩子有苦难言,对其身心健康是极大的威胁,这种模式如果不解决,还有可能传到下一代。
(作者系北京中亲联教育科技研究院院长)
《中国教育报》2020年12月03日第9版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中国教育报
本文来自凋落的心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1/4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