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有冰块的玻璃杯外壁为什么有小水珠
装有冰块的玻璃杯外壁上有水珠是因为杯中装有冰块,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冷却凝结就变成小水珠。凝结,是气体遇冷而变成液体,温度越低,凝结速度越快,凝结属于液化形式中的一种。
装有冰块的玻璃杯外壁为什么有小水珠
水蒸气在空气中凝结时,必须有如尘埃或带电粒子等组成的凝结核,否则会形成过冷的或过饱和蒸汽,也就是说凝结核对于形成云层是至关重要的。
在水资源极其匮乏的干旱区,凝结水作为稳定持续的水资源,尽管凝结量相对较小,但对于维持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土壤凝结水的水汽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来源于空气中的水汽,如植物蒸腾时散发的水汽,另一来源是地表以下某一深度以上的土壤空隙中的水汽。
最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单元解读
一、单元概述
热学起源于人类对冷热现象本质的探索。在人类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对热的认识只是从一般概念出发的朴素认知,是对冷热现象的主观感受,没有任何科学实验作根据。人们对冷热现象本质的研究,是从 17 世纪出现温度计和计温学以后,才走上实验探索热学道路的。直到 1912 年热力学第三定律确立,人们对热的本质才有了正确的认识,并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热学理论。
热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物质内部热运动的规律以及热运动对物体性质的影响和应用,包括热的性质、热的传播、热效应、物体受热后的变化、温度的测定等。热学的理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统计物理学,一部分是热力学。两者都是研究热现象和热运动规律,但研究方法不同。
热力学所得到的关于物质热运动的宏观性质可通过统计物理学的微观分析来了解其本质,统计物理学的理论则需经热力学的研究而得到验证。因此,两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使人们对于物质世界中有关热现象的规律能逐步深入地了解,对于物质状态变化规律,也能很好地掌握。统计物理学和热力学的一些基本规律具有普适性,从基本粒子到物质的气态、液态、固态和等离子态以及各种各样的相变都适用。
热是一种能量形式。然而在小学五年级,让学生探究“热”,主要还是观察和思考一些与物体冷热程度有关的热现象。例如,探究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气体、固体和液体三态的转化及与温度的关系、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材料的导热性能等。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中 5~6 年级的下列相关学习内容。
1.2 观察常用材料的漂浮能力、导热性等性能,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
2.1.1 列举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如晒衣服、雾、玻
璃窗上的水珠等。
2.1.2 知道温度是影响水结冰和水沸腾过程的主要因素。
6.3.3.1 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热传递的现象,知道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
度低的物体。
6.3.3.2 举例说明影响热传递的主要因素,列举它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14.1 描述雾、雨、雪、露、霜、雹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14.2.2 举例说明水在地球上的循环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
17.2 认识生活中保温、防霉、防锈等技术的应用。
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上述内容的学习,关键在于实验探究。他们需要在科学规范的实验中,观察与交流热传递的现象,了解热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热量变化导致了温度变化。在研究热传递的方式后,利用热传递的性质来创造性地制作保温杯。
本单元共 7 课,以“热是怎样传递的”为主要学习线索,循序渐进地安排了一系列探究活动。
第 1 课“温度与水的变化”中,我们持续给水加热直到沸腾,停止加热,水不再沸腾,温度下降。通过探究温度的变化和水的形态变化,了解到温度变化表示了热量在传递,完善了“热量变化导致了物体温度变化”这一科学概念,并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第 2 课“水的蒸发和凝结”探索水的蒸发现象,推测水温高低跟水蒸发快慢的关系。学生需要设计实验,通过实验记录证明水温高低会影响水蒸发的速度。我们在玻璃杯中加入冰块,将玻璃杯外壁擦干,静置一会儿,玻璃杯外壁又会出现水珠。用食盐降低玻璃杯里冰块的温度,观察玻璃杯外壁的水珠。学生经历了水的沸腾、冰的融化、水的蒸发,水蒸气凝结的探究活动,可以继续联想水还有哪些物态变化,以及自然界的云、雾、霜、雪等是怎样形成的。
第 3 课“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安排了不同温度的水接触后变化的探究活动。教科书引用平时生活中常见的温牛奶现象,然后提出问题:热水是怎样使牛奶由凉变热的?通过研究试管中的凉水和烧杯中热水接触后的温度变化,探究热量的转移和平衡。
第 4 课“热在金属中的传递”中,学生主要观察和探究与“热传导”相关的问题:在金属条的一端加热,另一端是否会热起来,通过实验观察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学生尝试着自主设计实验,观察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然后综合观察结果,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通过实验,有助于深化“热量可以在物体内和物体间传递”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关注引起物体温度变化的热传递现象。
第 5 课“热在水中的传递”中,学生通过加热试管中的水和加热烧杯中的水,认识热在水中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由于水和空气都是能流动的物体,由水进一步推想出热在空气中的传递方式,最后了解热对流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 6 课“哪个传热快”包含了两个活动:观察、记录木勺、塑料勺、金属勺的导热快慢和比较铜、铝、铁等金属材料的导热性能。通过比较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让学生了解不同物体的传热本领是不同的,建立“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这一初步认识。
第 7 课“做个保温杯”中,学生观察常用材料的导热性能,并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本课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活中保温、散热等技术的应用。学生将同样多的、相同温度的热水倒入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中,测量哪一杯水凉得慢,进而测量并比较出各种方法的保温效果。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及对各种材料保温效果的观察和比较,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保温杯,并通过保温冰块的比赛活动,检测保温杯的保温效果。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热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热量变化导致了温度变化。
温度变化是影响水结冰和水沸腾过程的主要因素。
温度变化形成了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
气温变化形成了自然界的云、雾、霜、雪等。
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两个系统在发生传热的条件下趋向于热平衡。
热可以在物体间和物体内传递,发现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递热。
热可以通过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方式进行传递。
不同物体的导热性是不一样的。
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多种因素影响了热传递,确定这些因素应用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
保温技术、散热技术不断地发展,并应用在各种产品上。
科学探究目标
能熟练使用温度计测量各种热现象中的温度变化。
尝试从事物的结构、变化的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能借助以温度计、感温纸带、感温粉末等材料,采用重复测试等方式来搜集热传递的相关证据。
能运用箭头、图画、符号等来记录热传递的方向。
能分析雾、雨、雪、露、霜、雹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能获取多个证据支持研究的观点,尝试利用多种方式认识事物。
能运用分析、比较、推理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
能有效开展热传递的实验;能用图形表示自己的研究结果。
能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从实验证据中发现物体导热性能的差异。
能合乎规范地开展传热实验,知道交流科学探究需要经历一定的有序步骤,并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
能根据热传递的原理创作保温杯,尝试自主设计开发产品,并在研究后改进产品。
科学态度目标
亲历热传递的变化及相关关系的研究过程,形成科学探究的兴趣。
讨论热传递的原因,以事实为依据做出判断。
感受到实验方法的选择和改进会对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体验从热量的传递角度认识效率。
能和别人一起合作交流,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想法。
养成运用探究的证据进行信息加工,科学地表述探究的规律。
激发设计研究保温杯的兴趣,能不断进行尝试和创新。
知道科学调查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乐于进行科学调查。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通过描述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了解热传递的一些特点。
温度计能测量温度是应用了科学的规律。
描述各种各样的热传递和生产、生活的关系。
讨论材料因为导热性能的不同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同的应用。
了解观察工具的精密化能使研究更接近于事物的本质。
初步体验包括设计、实施、改进在内的简单的技术与工程过程。
认识到人类的好奇心和社会需求是科技发展的动力,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考察生活中常见的保温制品,体会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单元词汇
热传递:又称“传热”。有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是物质系统内的热量转移过程。在实际传热过程中,这三种方式常伴随进行。
热传导:又称“导热”。热量传递的三种形式之一。当物体内或物体间温度不均匀时,热量通过大量分子、原子或电子的相互撞击,从高温处传递到低温处的现象。各种物质的导热性能不同,金属导热性相对较好,故常用作热交换器的材料,而石棉的导热性能很差,可用作绝热材料。
热对流:又称“对流”,热量传递的三种形式之一。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运动(位移)时,使热量由高温流体转移到低温流体的现象。
热辐射:热量传递的三种形式之一。热量以电磁波的形式从一个物体传给其他物体的过程。实验证明,任何物体只要其温度不是绝对零度,都能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热量,温度越高,辐射越强,而且其波谱的分布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可从远红外区直到波长极短的紫外区。
导热性:金属传导热量的能力称为导热性,一般用导热系数(导热率)“λ”来表示,单位是瓦 /(米·开)。它的物理意义是物体内部垂直于导热方向取两个相距 1 米、面积为 1 平方米的平行平面,而这两个平面的温度相差 1℃,1 秒内从一个平面传导到另一个平面的热量。金属材料的导热系数越大说明导热性越好。一般说来金属越纯,其导热性能也越好。
材料清单
烧杯、酒精灯、火柴、石棉网、三脚架、温度计、玻璃杯、冰块、热水、凉水、感温纸带(或感温粉末)、铁架台、金属条、蜡、感温油墨、金属片、木块、试管、红墨水、木勺、塑料勺、金属勺、铜丝、铁丝、铝丝、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毛巾、泡沫块、热水瓶胆、护目镜、湿布、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记录表。
小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试卷附答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试卷附答案
(考试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 姓名 得分
一、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地在括号内打“×”,每题2分,共20分)。
1、空气有一定的体积但是没有重量。( × )
2、一瓶香水放在讲台上全班同学都可以闻到这说明空气是可以流动的。( √ )
3、当轮胎充满空气后,就再也打不进去空气了。( × )
4、量筒是用来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 √ )
5、5毫升的水大约有一小勺。( √ )
6、塑料不易分解,会造成严重污染,所以使用完后我们要把它烧掉。( × )
7、在科学观察中,不了解的物体,我们不能随便闻或尝试。( √ )
8、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有用处。( × )
9、冰、雪、露、雾都是水的存在方式。( √ )
10、水能流动,空气也能流动。( √ )
二、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空3分,计60分)。
11、将玻璃瓶中的空气抽出一半后,瓶中还有水( A )。
A、一瓶空气 B、半瓶空气
12、液体流动得快慢与液体的(A )有关。
A、黏(nián)度 B、重量
13、右图量筒所指示的液体体积是(C )。
A、120升 B、110升 C、110毫升
14、卫生间一般都铺瓷砖而不用木地板,其原因是( A )。
A、瓷砖的瓷面防水性能好 B、瓷砖便宜 C、瓷砖比木地板干净
15、我们用鼻子可以判断出水是( C )
A、无色 B、透明 C、无味
16、属于木头和铁的共同特征的是( B )。
A、容易让水浸透 B、都是固体 C、容易加工
17、用模糊的办法能区别出哪一组物体?( C )。
A、糖水 白醋 面包 B、水 牛奶 乒乓球 C、木块 水 面包
18、科学家伽利略用气泵向一个瓶子里打足气,然后称它的重量,称好后瓶口打开,然后再称重量,结果瓶子变轻了,这个实验说明了( A )。
A、空气有重量 B、空气没有重量 C、瓶子发生了变化
19、属于空气和水的共同特征的是( A )。
A、无色无味 B、容易压缩 C、重量较轻
20、流动的空气就是水( B )
A、雨 B、风 C、云
21、石棉瓦在蒸发实验中的作用是( C )。
A.支撑 B.盛放物体 C.使物体受热均匀
22、相同体积的水和食用油比较,( C )。
A、两者一样重 B、水比食用油要轻 C、食用油比水要轻
23、绝大多数水污染都是由(B)造成的。
A、水生动物的活动 B、人类活动 C、水生植物的腐烂
24、下列关于水蒸气的颜色描述正确的是( C )。
A.白色 B.无色 C.透明
25、下列关于水蒸气的形状描述正确的是( C )。
A.没有形状 B.有固定形状 C.没有固定形状
26、下列关于水蒸气的体积描述正确的是( C )
A.没有体积 B.有固定体积 C.没有固定体积
27、 我们可以用( C )的方法分离木屑和铁屑。
A.网筛 B.风车 C.磁铁
28、 装有冰块的烧杯外壁会有小水珠,这些小水珠( C )
A.可能是从杯子里渗出来 B.可能是杯子里的冰变成的 C.可能是空气里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
29、 在冰里加入一些盐会使得冰的温度( C )
A.会上升 B.不变 C.会下降
30、小明称出20筒空气的质量大概等于5颗红豆的质量,那么请问200筒空气的质量大概等于( B )颗红豆的质量。
A.25 B.50 C.100
二、填空(将正确答案写在横线上。每空4分,计20分)。
31、大自然中的风是由 空气的流动 形成的。
32.风和空气的 流动 性质有关。
33、在蒸发实验中,要用酒精灯的 外焰 来加热。
34、当水的温度下降到 0 ℃的时候,水开始结冰。
35、有一种物质,它能占据空间,能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易压缩,重量较轻,它是 空气 。
本文来自我心飞扬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1/4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