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俶塔的来历
保俶塔一般认为初建于一千多年前的五代后周年间(948年-960年),建造者为吴延爽,吴延爽信奉佛教,当时为了安放唐朝高僧东阳善导和尚的舍利,建了九层高塔。
保俶塔的来历
保俶塔又名保叔塔、宝石塔、宝所塔、保所塔,坐落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宝石山上。
保俶塔的塔身是呈八角形的砖砌结构,宝塔第七层顶部有木制的天花板,塔身庞大。
据记载,保俶塔建后不久,北宋建立之年(960年),吴延爽因犯“谋叛罪”,被削职除名并流放。
西湖边有座塔屡建屡毁,算是杭州古建筑中名字最多的建筑了
记得最早对这座“保俶塔”兴趣,是因为初中语文老师再三强调了它第二字的念法,是“chu(四声)”而非“shu”。迷上摄影之后,又几次攀上宝石山,守候朝霞晚霞和西湖边这座古塔的缠缠绵绵,湖光山色交相辉映之下,风光的确唯美。
前两天把北山路和宝石山粗略航拍了一遍,阳光下的秋意正浓,俯瞰视角下,断桥白堤近在眼前,而此时也再次“勾”起我对保俶塔“刨根问底”的心思。
保俶塔初建于一千多年前的五代后周,有清代发现的文物为证,说塔是吴延爽所建:“北宋开宝元年(968),吴越国王钱弘俶被赵匡胤召到汴梁,其舅吴延爽为祝福钱弘俶进京平安,特在西湖宝石山建塔,称为保俶塔。”但其实吴延爽当初并没有给塔取名字,可能是还没来得及,就因为政治问题,犯了“谋叛重罪”(据《宋史》、《吴越备史》等记载,公元960年即北宋建立之年,就被吴越王钱俶流放)不许回杭州了。(请参考《杭州西湖保俶塔塔名的演变 》)所以在那时候,杭州民间只叫那塔为宝塔,或者又因为是在宝石山上,称为“宝石塔”。据明初徐一夔的可靠记载,当时那个塔寺,就被简单地称为“宝塔院”。
现在仍有不少文人在介绍西湖时,喜欢说保俶塔初建时被叫作“应天塔”,我查阅了一些网络资料和图文,大致总结出:这个名字的出处在明代后期人吴之鲸的《武林梵志》,而吴之鲸的同朝先辈们的有关著作,都没有吴延爽建“应天塔”一说,例如明洪武年间(1368—1398)杭州儒学教授,曾经修过《洪武杭州府志》的徐一夔作的《重建宝石山崇寿院记》,《成化(1465——1487)杭州府志》,初刻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的《西湖游览志》等。最后,清代西湖名人阮元又在《定向亭笔谈》引用了“应天塔”这个说法,从此受影响者众。
关于“保俶塔”名字的来由,民间有很多不同说法。其中一种是“话说宋朝年间,边疆战事吃紧,西湖边上一对双胞胎,哥哥在西湖打渔,弟弟则在外作商贩。某年,官府抽壮丁,强行将双胞胎中的哥哥带走。一行人往北走,在路上,哥哥竟然与弟弟相遇了。弟弟当时还没成家,而哥哥则已是娶妻生子。为了哥哥,弟弟毅然顶替,让哥哥赶忙回家照料妻儿。由于双胞胎面容一致,官府的人居然没有察觉其中有变。哥哥回家之后,含泪将此事告知妻子,妻子就是宋嫂了。宋嫂深感小叔的恩情,于是立誓要在家附近的宝石山上为小叔建塔,保佑他的平安。附近村民获悉此事后,深深为他们一家的兄弟情谊而感动,慷慨解囊捐资建塔,因此该塔被称为保叔塔。”
有趣的是因为宋嫂和“保叔塔”的这个典故,还“诞生”了一道流传至今的西湖名菜:“宋嫂鱼羹”,如果你到杭州来旅游,建议可以尝一尝。
很多人认为在历史上,“保俶塔”确实曾经改名“保叔塔”,但与宋嫂故事无关。传闻是因为“保俶塔”损毁后,一名叫永保的和尚为此化缘十年,募集善款重新修塔。塔修好后,就改名“保叔塔”。为啥将永保和尚称为“叔”?原来,当时他被人们尊称为“师叔”,所以称为“保叔”。但是后来又有孙应锵吴越记事诗云:“保石灵山枕碧湖,人思保叔起浮图。莫将僧号传闻误,九级玲珑挂绿珠。”可见这个说法又未必真实可靠了。
大概是因为“保俶塔”所居位置太过显眼,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屡毁屡建,从元、明、清三朝开始不断修缮,直至明万历七年(1579)重修,“仍为七层重檐楼阁式,可登高眺远。”到万历二十二年(1594)再修,再到如今的“八面七级砖砌实心塔”,可谓饱经坎坷。目前的保俶塔高45.3米,底层边长3.26米,塔刹铁构件均为明代旧物。
往保俶塔的另一侧看去,黄龙体育场和城区建筑历历在目。作为西湖边目所能及的标志性古建筑,虽然现在已经不能登塔远眺,但是和远处的雷峰塔遥遥相对,依旧形成了“南北相峙,一湖双塔”之景,为杭州确实增色不少。
杭州西湖保俶塔:传说与杭帮菜“宋嫂鱼羹”有关的宝塔
杭州西湖有两座闻名的宝塔,一座就是大家颇为熟悉的雷峰塔,与白蛇传有关,传闻白素贞曾被镇压在雷峰塔下;一座就是图中的保俶塔。人们有“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之比喻。
也许,相对于雷峰塔而言,保俶塔知名度可能稍微逊色,但是有关它的传说,其精彩程度可不比雷峰塔差。
雷峰塔是因为位于西湖边上的雷峰,因此被称为“雷峰塔”。保俶塔则是位于西湖边上的宝石山,它确实也曾经被称为“宝石塔”,但如今,它的名字是“保俶塔”。
关于“保俶塔”名字的来由,民间有很多不同说法。其中,一种是指“保俶”之中的“俶”字,是指五代吴越国王钱俶之名。当时,北宋兵锋正盛,眼见就要吞并天下。钱俶被北宋朝廷召至京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其担忧不能返回杭州,故许愿称如能平安回杭州,必定建塔还愿。
最终,钱俶得以平安返回杭州,于是在宝石山上建塔还愿。由于是此塔保佑钱俶平安而建的,就称为“保俶塔”。这是其中一种塔名来源的讲法。
不过,在民间,“保俶塔”另有一种说法是“保叔”之意。这多半是望文生义了,因为“保俶”的“俶”字右边部分虽然是一个“叔”字,但“俶”字是读“chu”,并不读“shu”。我们姑且当成传说来听吧!
话说宋朝年间,边疆战事吃紧,西湖边上一对双胞胎,哥哥在西湖打渔,弟弟则在外作商贩。某年,官府抽壮丁,强行将双胞胎中的哥哥带走。一行人往北走,在路上,哥哥竟然与弟弟相遇了。
弟弟当时还没成家,而哥哥则已是娶妻生子。为了哥哥,弟弟毅然顶替,让哥哥赶忙回家照料妻儿。由于双胞胎面容一致,官府的人居然没有察觉其中有变。
哥哥回家之后,含泪将此事告知妻子,妻子就是宋嫂了。宋嫂深感小叔的恩情,于是立誓要在家附近的宝石山上为小叔建塔,保佑他的平安。附近村民获悉此事后,深深为他们一家的兄弟情谊而感动,慷慨解囊捐资建塔,因此该塔名为“保叔塔”。
而在历史上,“保俶塔”确实曾经改名“保叔塔”,但与宋嫂故事无关。传闻是因为“保俶塔”损毁后,一名叫永保的和尚为此化缘十年,募集善款重新修塔。塔修好后,就改名“保叔塔”。为啥将永保和尚称为“叔”?原来,当时他被人们尊称为“师叔”,所以称为“保叔”。
再说回宋嫂的“保叔塔”,几年之后,双胞胎之中的弟弟居然真的平安归来了。哥哥和宋嫂都很开心,要做好吃的给弟弟吃。于是哥哥到西湖捕鱼捉虾,宋嫂到宝石山采菇挖笋,外加金华火腿,烹制煲汤。大概聪明的读者已经猜到这是什么菜式了吧?没错,就是如今闻名的“宋嫂鱼羹”。
宋嫂鱼羹在烹制时,先将鳜鱼或鲈鱼蒸熟,剔去皮骨,然后加上火腿丝、香菇、竹笋、鸡汤、生姜、红椒、绍兴黄酒、镇江香醋等等,就大功告成了。如今,杭州很多菜馆都可以吃到这道美味菜式。
本文来自努力吧,少年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1/4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