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略地理的特点是(中国战略地理的特点)

中国战略地理的特点是
中国战略地理的特点是:既是一个陆地大国,又是一个海洋大国,是一个陆海兼备的大国。中国的陆地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470多万平方公里,同14国接壤,与8国海上相邻。中国战略地理的特点是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东部和...

中国战略地理的特点是

中国战略地理的特点是:既是一个陆地大国,又是一个海洋大国,是一个陆海兼备的大国。中国的陆地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470多万平方公里,同14国接壤,与8国海上相邻。

中国战略地理的特点是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东部和南部的**海岸线约为1.8万多公里。

中国的海域分布着7600多个大小岛屿,其中台湾岛的面积最大,约为35798平方公里。

中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总人口数约为141178 万。

美国人眼里的“中国大战略”:雄心勃勃,目标远大

一、中、美、俄三国,希望其中两个结成同盟,是不可能的事

现在,美国对俄罗斯、中国都极尽打压之能事。

对俄罗斯,美国挑起俄乌战争,炸掉“北溪管道”,把欧洲和俄罗斯硬生生分开;利用战争,削弱俄罗斯的实力。

对大国,美国利用贸易战、科技封锁,打压大国的制造业,遏制大国高科技发展。美国的目的是要让大国迅速发展的势头中断。

很多人说:大国和俄罗斯结盟不就能解决问题了吗?实际上,连美国人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正因为知道不可能,美国才敢两面开弓。

结成盟友,必定有主次之分,就像现在美国打造的同盟体系,美国是决定性的力量,其他的都是附庸。五眼联盟之间是“血缘关系”,美国人也毫不避讳地称其他国家是“附庸国”。

大国和俄罗斯没办法分出主次,所以不可能在一个同盟里;另外,在国家战略方面,两国的侧重点和处理方式不一样,也就是“战略优先项”重合的少。

大国在这个世界上是孤独的,中、美、俄三国两两之间结成联盟是不可能的事;即使在性命攸关的紧急时刻,可能会暂时合作,但最终不可能成为盟友。

二、在世界这个大棋盘上,中、美、俄三国各是什么样的棋手

只有独立自主的国家才有自己的大战略,不能独立自主的国家,要依附别人才能存在,所以,他们即使有战略,也没有办法执行。

在这个意义上,俄罗斯人说的话是对的:世界上只有俄罗斯、中国、美国、伊朗、朝鲜有自己的战略;欧洲国家的主人是美国。

美国是个“霸道不讲理”的棋手

美国是个历史很短的国家,他们从早期北美十三个殖民地开始,不断地以武力征服确立自己地位的。

美国赶跑印第安人,霸占了北美;抢占墨西哥北部,形成两洋国家的规模;发动美西战争,控制整个美洲和南太平洋;最后,打赢两次世界大战,确立自己世界霸主的地位。

“一切从实力出发”,这是美国处理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如果用下围棋来类比的话,美国就是要占满整个棋盘,不给别人有一丝的机会。

下棋大家都知道,要想让别人一点活棋都没有,基本不可能,除非对手是个水平和你差了十万八千里的人;或者你提前布局,在每个地方都占尽先机,然后再公平地下。

现在的美国就是这样:要在任何方面都处于绝对领先位置,尤其是科技方面,美国追求“隔代”优势,保证军事方面的“隔代”优势。

俄罗斯是个想把“金角、银边”都占了的贪婪的棋手

俄罗斯联邦是从苏联演变来的,早期的历史里也充满了血腥与争斗。留里克王朝时期,他们的血脉里既有斯拉夫人的算计,也有日耳曼人的好斗。

十三世纪后,俄罗斯被蒙古统治了二百多年,独立后的俄罗斯彻底和以前不一样了。首先是疆域变得辽阔无比,他们继承了蒙古帝国在中世纪横冲直撞得来的巨大领土。

其次,在民族个性上,俄罗斯人还融合了蒙古人的特点,他们极度希望向外扩张;对土地有着强迫症般的极致追求。

更要命的是,他们因为领土太多,总是怀疑别人要来抢;同时,他们很多领土是以前抢过来的,所以,他们认为这种“怀疑”有根有据。

于是,俄罗斯人疯狂地在边界周边建立安全屏障,让别国不能打到俄罗斯;同时,俄罗斯坚持“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御”的策略,总是把一切可能的威胁消灭在萌芽状态。

这一次“俄乌战争”就是典型的例子:乌克兰喊着要加入“北约”,俄罗斯立马行动,好像北约已经在乌克兰驻军了,并马上进攻俄罗斯。于是,俄罗斯“先发制人”发动“特别军事行动”。

在俄罗斯人的战略里,他们北边已经到了北冰洋;东边连接到太平洋;西边多少与大西洋挂点边,是个薄弱的环节。

所以,俄罗斯强硬的战略以三个轴心展开:1、莫斯科-柏林轴心;2、莫斯科-德黑兰轴心;3、莫斯科-东京轴心。

第一个轴心里,俄罗斯必定要拓展连接大西洋的范围,所以,北欧国家惶惶不可终日,最近,中立很多年的芬兰、瑞典都要加入北约了。

第二个轴心,是要打通俄罗斯到中东、中亚、印度的连接,这是欧亚**的核心地带,控制了这些地区,欧亚**基本在俄罗斯掌握之中。

第三个轴心,是扩大在太平洋的存在。因为远东很荒芜,俄罗斯自己也没有力量开发,但他们绝不会让大国去染指。

所以,俄罗斯愿意在北方四岛给日本一点利益,换取自己对远东的控制,甚至还有向南的念头。俄罗斯这个想法很危险,与一战前沙皇俄国侵略东北类似。

在俄罗斯的战略里,他们认为大国可以向南发展,比如南亚国家、澳大利亚等。搞得澳大利亚非常恐慌,不断地和大国作对,总担心大国侵略它。

总体看起来,俄罗斯是个不怎么讲道理的棋手,他想把棋盘上的“金角、银边”都占了,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其他国家,凑合着在“草肚皮”活一块棋就行了。

大国是个追求“内容”的高境界棋手

大国历史最为悠久,这是个从不侵略别人的国家,大国提倡“天下大同”、“四海之内皆兄弟”,大家都好好把自己的日子过好,互相之间不要干涉内政。

在清朝之前的近两千年里,大国一直是世界的中心,经济总量占全世界的35%以上,国家实力最强,但即使如此,大国也没有扩张;从根上来说,这是一种“生产型文明”。

但是,你不打别人,不代表别人不打你。西方这些“游牧民族抢劫型文明”国家在清朝打了进来,大国被打得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现在,大国的确发展了起来,经济上也有一定的成就,但大国仍然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追求构建美好世界,维护和平安定的生活。

如果用棋手来类比,大国是一个不在意“输、赢”的棋手,追求的是“棋的内容”;就像围棋高手,不下“无理手”,遇到“共活的平局”,简直就是人生最得意的境界。

三、大国是怎样的砥砺前行?从人民币的变化来看

就历史来说,大国最悠久,五千年文明;俄罗斯次之,也有千年之久;美国几乎没有历史,几百年都在打仗。有统计:美国建国以来的240年,只有16年不在打仗。

说历史美国人不服,他们拿国家说事,“美利坚合众国”从1776年发表“独立宣言”,至今246年了;大国建国到今天才73年;“俄罗斯联邦”,是1992年4月17日才正式独立、定名的。

大国是1949年成立的,一路走来,筚路蓝缕,非常艰辛。大家都喜欢钱,实际上,大国的法定货币的变化,就代表了大国的发展、变化。

第一套人民币

刚建国时,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是由新成立的中国人民银行在1948年12月1日印制发行的,因为国家一穷二白,所以,纸币一经发行,马上贬值。

没想到天杀的美国鬼子打起来朝鲜战争,为了“保家卫国”,大国几经权衡,决定出兵半岛。于是,国家所有的生产围绕战争进行,不断贬值的货币也没有多大的关注度了。

抗美援朝结束后,实事求是讲,苏联在工业上对大国开展了支援,大国也从1953年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开始了战后建设。

这时候,国家经济开始发展,第一套货币已经贬得不成样子,于是,从1955年3月开始,发行第二套人民币。

第二套人民币

这是真正的货币了,说起来也心酸,当时全国都不能印刷大面值防伪货币,不得不请苏联帮我们印刷。

第一个“五年计划”,实际上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下一步建设打下基础。大国领导集体很好完成了任务,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1958年开始,大国进行第二个“五年计划”,当时太想发展了,太想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了,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前两个“五年计划”取得了非凡成就,国家面貌焕然一新,国民经济相比于刚建国时,不知道翻了多少倍。但期间也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与苏联交恶等困难。

第三套人民币

到第二个五年计划后期,旧的货币面值已经不适应要求,再加上自己可以印刷货币,所以,从1962年4月开始,发行了第三套人民币,最大面额为经典的“拾元”大团结,反映的是全国同心,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

虽然一直很艰难,但大国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其中的得失对错自有评说,到1987年,国家要开个开放,要充实国力,所以,第四套人民币应运而生。

第四套人民币是在票面设计、防伪技术等方面都与国际接轨的人民币,而现在使用的第五套人民币则是1999年10月1日以后发行的。

这时候的大国开始全面走向世界,用骄人的成绩大踏步迈进新世纪,“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是从这时候提出的。

四、在美国人的眼里,东方大国是怎么样的存在、有什么“战略”

什么是国家战略

国家战略,是为维护和增进国家利益、实现国家目标而综合发展、合理配置和有效运用国家力量的总体方略。

国家战略涉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军事、民族、地理等诸多领域,其空间范围,既包括国内战略,也包括国际战略——国家战略在国际舞台的延伸。

所以,美国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军事、民族、地理等方面的变化。

只要发现有增长快速,有可能威胁美国霸主地位的,美国立刻加以打压。历史上,苏联、德国、日本都曾经接近美国,但都被美国整下去了。

大国和美国的故事

1979年以前,美国和大国没有外交关系,那时候的大国还比较贫困,所以,美国也不太在意大国,更多的是在意识形态上攻击大国;而大国也在各种场合大骂“美帝国主义”。

两国建交后,到1991年,美国主要精力是和苏联“冷战”,所以,大国也不在他们的视线之内;美国只是隐隐觉得:东方大国迟早是个问题,但威胁不大。

1991年,苏联解体,美国开始关注大国了,他们要对大国出手,于是,从那时候起,两国关系突然变坏,发生了很多事情,都是美国在世界上各种领域“羞辱”大国。

从1991年,到2001年,这十年的时间里,大国忍气吞声,说是“卧薪尝胆”一点也不过分。

大国如同美国的工厂,日夜为美国打工,还要受美国无端指责的气。美国用着大国辛苦生产的廉价商品,还时不时威胁大国:不买你东西、不给你最惠国待遇等等。

2001年,911事件爆发,美国没工夫管大国了,他们到中东沙漠打萨达姆、到阿富汗山区打拉登,忙得不亦乐乎。大国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2008年11月4日,奥巴马当选为美国总统,他结束了美国的“反恐战争”,再回头针对大国,突然发现,这个国家已经变得“巍巍乎高哉”,美国不好下手了。

奥巴马赶紧调整战略,加强美国在亚太的存在,当时提出的战略是“重返亚洲”;后来美国觉得“重返亚洲”的口号有点赤裸裸的,不好听,就改为“亚太再平衡”。

不管名义上的称呼怎么改,针对大国、遏制大国的目的是一致的,美国自己也承认这一点。奥巴马不止一次说:大国不能发展,世界受不了。

把奥巴马吓一跳的变化

美国发现了什么呢?当然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军事等战略因素的变化,大国在很多关键方面已经赶上美国了。

经济方面:大国的GDP总量按照IMF的购买力算法,已经超过美国25%;按照美元汇率计算的话,美国的GDP还有三分之一的优势。但都知道,一方面这里面有点虚,另一方面,汇率不是很可靠的。

在高科技方面,大国的发展更加吓人:首先,大国在科技前沿的投资远超美国,大国本每年毕业的大学本科生比美国多四倍,博士生多2倍。

其次,大国在一系列关键技术上的投入成效显著,包括5G通讯、量子计算和量子通讯、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等等走上了世界前列。

以中兴、华为为代表的高科技公司压得三星、爱立信、诺基亚等企业喘不过气来。在芯片设计上,美国的高通、英伟达和英特尔已经在大国没有优势了。

第三,美国发现,大国在5G、航天航空、深海探测、激光运用、机器人、自动化等方面都突飞猛进,这些都是将来的科技高地,有些方面美国还落后很多。

美国追求的是“隔代”的先进优势,现在很多被追平,有的还落后了,这让美国人怎么不着急。军事方面不用说了,美国发现自己在第二岛链内没法生存。

美国人眼中的“大国战略”

特朗普认为:大国有古老的文明,也有勃勃雄心,但实力强大到能够取代美国时,为什么不做呢?特朗普的认识是美国一大批人的认识,在他们心里,“国强必霸”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不过,美国智库认为,大国的战略并不以“称霸”为目的,而是要做以下两件简单却又影响巨大的事:

1、大国不谋求世界霸权,这是出力不讨好的事,在2050年之前,大国致力于在美国大伞的保护下,建立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经济次序。

这种经济秩序是“大国特色的全球化”,串联这个“经济秩序”的是陆地上的贸易通道——“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海上的贸易通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这是一个远见非凡、范围辽阔、陆权与海权并重的计划。

2、大国的影响在不断扩大,仅仅在亚洲,就是一个有20亿人的经济圈。东南亚、中亚、东欧、地中海一带、拉丁美洲、非洲等都与大国在经贸上建立了密切联系。

虽然大国没有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输出,但经贸的往来比如带来意识形态的影响,这一点美国就是例子。

而美国还没有办法阻止别人的想法,明显的,在很多方面,大国的制度更有效;可以说,大国在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推广着自己的发展模式。

总之,美国人深信自己的判断,所以,在2020 年7月,美国兰德公司发布了《中国的大战略——趋势、轨迹和长期竞争》报告。

在这个报告里,兰德公司给出的“大国战略”是:大国致力于到2050年,把自己建成为一个“治理良好、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技术先进、军事强大”的国家。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大国到2030年在经济上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到2050年实现在科技上成为“世界的领跑者”。

美国对大国有了这样的认识,他们会采取什么行动呢?大国又是怎么样进行布局、应对的呢?明天接着写吧,今天打字打得手酸。

宋杰谈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

宋杰(章静绘)

首都师范大学宋杰教授长期从事秦汉史及历史军事地理研究,著有《先秦战略地理研究》《中国经济发展史·秦汉卷》《中国货币发展史》《两魏周齐战争中的河东》《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三**事地理与攻防战略》等。其中《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于2009年出版之后,尤为受到中**事历史爱好者的青睐。今年4月,《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修订重印。在《上海书评》的专访中,宋杰谈及这本书的写作由来与研究方法,也为后起的研究者如何继续深化研究提供了思路。

《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宋杰著,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736页,138.00元

一看到您的书名《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就不禁想到麦金德那本名著《历史的地理枢纽》。您自己也提到,大学时代在博士生导师宁可先生的推荐下读了《历史的地理枢纽》。能否请您谈谈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

宋杰:麦金德的著作根据地缘政治的特点把世界分为三类不同的区域,并且提出了“枢纽地区”或者叫“心脏地带”的概念,认为它处于欧亚**的中部,其位置和地形有利于草原民族的机动作战,因而掌握着对其他地区的某种优势,占有中心战略地位。他所说的“枢纽地区”与军事地理学的枢纽区域不同。对我来说,重要的不是麦金德的结论,而是研究问题的思路和角度——他从地理环境的特点出发去研究世界历史,把全球看作是一个由不同性质的地区组成的系统整体,其中“地理枢纽”占据着主导地位,并且对世界政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历史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在先秦到明清数千年的发展过程里,地理环境的状态相对稳定,但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军事枢纽却经常发生明显的转移,它对战争的影响在前后阶段也有盛衰之分,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这就是《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要探索的主要内容。正如麦金德所说:“在计算时,地理的数量比起人文的数量来可以更好地测定,更接近于稳定不变。因此,我们应当期望能找到既可用于过去历史,也可用于当前政策的公式。”

您写《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具体运用了哪些理论和研究方法?

宋杰:历史研究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综合性,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法律、文化无所不包,因此它涉及的理论方法也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作为一名史学工作者,除了掌握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之外,还需要涉猎一些和具体研究课题有关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举例来说,如果你研究的是法制史方面的问题,又是宏观研究,并非微观考证,那么最好再学习掌握一些法学理论,这会对提高研究的深度有所帮助。我在《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一书中研究的是历史军事地理领域的问题,对我帮助较大的是军事地理学方面的理论著作,特别是它的一个重要分支,即战略地理学方面的论著,例如陈力的《战略地理论》,董良庆的《战略地理学》和雷杰的《战略地理学概论》以及国外学者的相关作品,书中的理论阐述和技术方法对我的研究往往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尤其是论述政治形势与战略格局的演变,战争发生的地理背景,战略方针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战略进攻和防御的基本方向、交通路线及战场的设定,交通枢纽与军事基地的关系,各方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的配置以及和战争的联系等等。它们的作用和《历史的地理枢纽》一书不同,麦金德的理论对我的研究具有启迪、即打开思路的功效,但是它并没有提供具体的指导思想和技术方法。

关于“枢纽”这一概念,您引用了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提出的“国土的锁钥”,以及孙武在兵法十三篇中提出的“衢地”,然后将中国历史上的战争分为边境战争和内地战争两类,指出内地战争的枢纽是豫西、淮南和荆襄等地区。您这种定义的依据是什么?

宋杰:我在书中所说的“枢纽地区”是现代军事地理学的一个概念,主要是由几条道路交汇的地点或区域,占据该地便于向敌方区域投放兵力,以及向前线运输物资和人员的补给。孙武和克劳塞维茨很早就强调了此类地区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秦以后统一国家的防御战略都要考虑如何应付“外患”和“内忧”,这是因为它们同时面临着两类不同性质的战争威胁——前者是对付境外民族的,主要是应对北方长城之外游牧狩猎民族的“入塞”劫掠侵扰;后者是镇压境内首都之外不同区域可能发生的叛乱(例如七国之乱、安史之乱)以及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长期分裂割据时期,如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的各个国家,大多同样要面对境外民族侵扰和内地敌国的攻掠,这是历史事实,也是我把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战争分为边境战争和内地战争的客观依据。

内地战争如果是东西对峙,那么通常是关西(关中)与关东势力的抗衡,双方的经济重心分别是关中平原和华北平原,豫西丘陵山地介于两者之间,地形条件较为复杂,可以利用来阻滞敌方的兵力运动,所以往往在那里设防,布置关塞,像秦朝与西汉著名的函谷关、成皋(虎牢关)和荥阳就在豫西,而传说中的“过五关”(《三国演义》中的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封神演义》中的黄飞虎过五关到达西岐)也是在这个区域。如果是南北对抗,那么双方往往利用长江与淮河、汉水作为天然防线,那么江淮之间的淮南与江汉之间的荆襄地区就成为两国交兵的中间地带,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非常明显。

秦进军豫西通道和晋南豫北通道进攻六国示意图

您特别关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对军事枢纽所带来的影响。那么,随着历史上经济重心的南移,以及冷兵器向热兵器的演变,军事枢纽的作用是否也在减弱?您在书中将时间下限定在蒙古灭宋的襄阳一战,是否也考虑到了此后军事枢纽的作用被大幅度减弱这个因素?

宋杰:唐代后期到宋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完成了从北方到南方的转移,而关中地区由于战乱及自然生态结构的破坏,经济实力大为衰落,失去了基本经济区的独立地位。此后中国政治、军事斗争的地理格局完全演变为南方与北方的对抗,东西抗衡的态势一去不返,介于关西、关东之间的豫西走廊因此丧失了在战略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元明清三代,北方和南方的政治中心分别设在北京和南京,连接两地的大运河中段的淮南东路因此增加了它的战略价值,成为北伐、南下的必经之所。而襄阳、江陵因为偏离主要交通干线,对战争的影响也明显减弱了。

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可以说逐渐缩小了枢纽地区的广度,而它在深度上影响的下降,则与火药、火器在战争中的普遍应用具有密切联系。我在书中把“枢纽地区”的研究下限划在南宋末年,主要是出于两个原因。首先是由于政治向心性的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与统一国家的巩固,元朝建立之后,中国**再也没有出现过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其次,元朝末年以来火药和火器在军事上得到广泛的使用,采用火药爆破和火炮轰城的攻垒战术相当有效,使城垒的防御作用大大降低。因此,蒙古与南宋的襄樊之战以后,内地战争中再没有出现过较弱的一方可以凭借几座城垒的险要地势来长期抗拒强敌,并且最终获得成功,使自己国家的统治得以延续的战例,从而大大减弱了枢纽区域对战争的影响。

蒙古南宋襄樊战役经过示意图(公元 1271-1273 年)

您之前曾长期从事秦汉史研究,并出版了相关专著,又对三国时期的军事历史深有研究。这些研究对您最终完成《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起到了怎样的促进作用?

宋杰:我在秦汉史领域研究的课题先后集中在经济史、法制史和宫廷制度等方面,只有《敖仓在秦汉时代的兴衰》一篇收入了《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书中。对这部书促进最大的是我的博士论文《先秦战略地理研究》,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都收录在《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当中。自己最初的计划颇为宏大,想以《先秦战略地理研究》为开端,下边分别对秦汉、三国、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和隋唐等时代的战略地理问题分别写成专论。但是身不由己、事与愿违,至今只是对三国一个时期作了系统的探讨,也就是《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一书发表后十年,我写作完成的《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春去秋来老将至,限于身体条件已然无力再去完成,那些设想只能留待后人去做了。

中国历代也不乏研讨军事历史的著作,您在书中多次引用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这是不是可以在某种意义上视作古代版的《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

宋杰:中国古代研讨军事思想和兵制、战史的著作很多,除了《武经七书》收录的名篇之外,曾公亮主编的《武经总要》、陈傅良编著的《历代兵制》、许洞的《虎鈐经》、陈规的《守城录》、王彦的《武经龟鉴》、张预的《十七史百将传》、王弥大的《青溪弄兵录》、戴少望的《将鉴论断》、何去非的《备论》、茅元仪的《武备志》、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等等,不胜枚举,是一座兵学宝库,值得后人详细探究。

顾祖禹终毕生精力完成的《读史方舆纪要》,共有一百三十卷,二百八十万字,上至先秦,下讫明代,是一部可以比肩《史记》《汉书》的宏伟巨著。它虽然是历史地理著作,但是具有浓厚的军事色彩,非常注重战争方面的记述。该书论述了历代州域沿革及山川形势、关塞险隘,引证史事,推论成败得失。因此张之洞在《书目答问》中把它列入兵家,评论说:“此书专为兵事而作,意不在地理考证。”这部书里包含了各个省州府县的兵争要地,详细记述了它们的来龙去脉,对战争的影响以及附近的地形和水文条件,为研究古代的枢纽地区提供了丰富的线索与资料,还汇集了他本人与历代学者对地理环境与战争关系的真知灼见。对我来说,这部书就像是一口深不可测的宝井,只要放下汲桶,就会提取上来甘泉。

您的著作都围绕地理展开,通常是从某地的地理形势切入,先论述其山川之险、经济资源、交通位置,然后再进一步展开讨论,乍一看似乎有一种“地理决定论”的意味。您是怎样避免踏入“地理决定论”的陷阱的?

宋杰:地理环境对战争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又不具有绝对性,还有一些因素能够对它产生制约作用,这些因素都是避开“地理决定论”的必要条件。

第一,是人事的作用。古人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认识到人事对地理条件具有制约影响。险要的关塞,还得在能征善战的将领统率之下,采取正确的策略和战术,才能抵御强敌的进攻。顾祖禹说诸葛武侯兵出剑阁,威震秦陇,谋攻关中;而他死后刘禅虽然据有剑阁之险,却连成都也保不住。所以纵然有金城汤池,要是没有适当的人来把守它,连低矮的小山、地面的浅水都比不上。有了适当的人,纵使是枯木朽株,都可以用来给敌人造成困难。如果统帅决策失误,那么枢纽地区在战争中就发挥不了重要的作用。像刘备、王平据守汉中险要,就能使曹操和曹爽的大军被迫撤退。而姜维放弃秦岭峡谷中的诸座要塞,想要诱敌深入,结果弄巧成拙,使钟会的大军长驱直入,进入汉中盆地内部,顺利攻下关城,引起了蜀国北部边防的崩溃。唐朝哥舒翰手握重兵,镇守潼关天险,却顶不住朝廷的压力,非要开关找强敌求战,最终一败涂地,被安史叛军攻进潼关,占领首都长安,都说明了这一点。统帅违背了防御作战的常理,也可以说是一种偶然,却使他们原本拥有的“地利”优势丧失殆尽,以惨败告终。

第二,是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三国王昶说“地有常险,守无常势”,就是指的这种情况。秦朝和西汉统治者以关中平原为经济、政治重心,建都在咸阳、长安,视关东诸侯、豪强、民众为假想敌,因而在临晋、函谷、武关、郧关、江关等地设置要塞,布置兵力,严格检查、限制关东人众西行,不让关西地区的马匹、黄金、铁、重型弓弩出关,借此造成关西地区的经济、军事优势,采取“以关中制山东”的政策来防卫中央政权,上述情况延续了二百余年。但是东汉王朝建立之初,关中残破不堪,光武帝刘秀主要依靠关东豪强的支持与物资供给,因而定都洛阳,临晋、函谷、武关、郧关、江关等地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战略地位,不再设置都尉,派遣重兵把守。前面说过,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使豫西、荆襄等枢纽地区偏离主要交通干线,逐渐丧失了对战争的重要影响。

第三,是科学技术、生产力的进步。在中国古代,枢纽地区能够产生重要的作用,主要是由于控制它的一方能够把当地有利的地形、水文、交通条件和城垒防御工事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难以摧毁的阵地。守军如果拥有充足的粮草、兵员和士气,往往能够坚守很长时间。进攻一方虽然在兵力上有绝对优势,但因铁兵器对城池、壁垒的破坏力有限,缺乏有效的攻坚手段,所以常常师老兵疲,难以攻陷。中国古代军事家、政治家之所以特别重视对枢纽地区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铁制兵器的落后性能以及作战技术的局限造成的。元朝末年以后,火药和火炮在攻城战斗中的普遍运用,则使坚固的城垒在久轰之下灰飞烟灭,坍塌殆尽,枢纽地区和地理环境对战争的影响因此大大降低,不再具有过去坚不可摧的神威了。

在《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一书里,我是通过对这三个因素的阐述来否定“地理决定论”的。

您提到,还有许多价值颇高的内地军事枢纽,如上党、晋阳、徐州、邺城、开封等未能付诸研究,期盼后人来从事这项工作。在您看来,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开展研究?

宋杰:首先,是确定研究对象的时代。上党、晋阳、徐州、邺城、开封等地点对战争的重要影响只是存在于中国古代的某个或几个特殊时期,并非是亘古不变的。例如上党的战略影响主要存在于战国后期,晋阳主要是在北朝后期。确定了研究对象的时代,也就把资料搜集工作划定一个有限的范围之内。

其次,是找出研究对象对战争施加重要影响的具体表现,即上述地点附近发生过哪些战争?据有上述地点的一方是否获得了某种优势或利益,企图夺取上述地点的一方是出于何种作战目的?结果怎样?

再次,作战双方处于何种战略态势?它们各自的根据地、后方和都城设置情况怎样?军队主力的进攻或防御方向以及交通路线怎样?上述地点是否处在其中?驻防部队和对方的攻击部队各有多少?

又次,上述地点的地理环境具有什么特点?附近的自然资源是否丰饶?地形和水文条件是否利于防御?水旱道路的通达性怎样?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对战争能够施加何种影响?

另次,作战双方对于进攻及防守上述地点采取了哪些策略和措施,它们的具体收效如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最后,在确定的时代范围内,上述地点对战争的影响以及战略地位是否发生过变化?如果前后出现变化,那么导致变化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若是能够完成对这些问题的详细解答,那么,对某个军事枢纽历史作用的探讨可以大致明了,论著的基本框架就能呈现了。

您的《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深受三国历史爱好者的喜爱与好评,最近您又出版了《三**事地理与攻防战略》,接下来您还有其他关于三国史的写作计划吗?

《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中华书局2020年3月版

《三**事地理与攻防战略》,中华书局2022年4月版

宋杰:近期我将在中华书局出版《三国人物风云录》一书,这部著作包含了一百零一篇综论、考证和读书札记,共分为“曹魏雄风”“魏晋凤云”“蜀汉英烈”“东吴豪俊”“用兵之道”“外交谍影”“乱世庸才”和“巾帼贤淑”八个专题,记录和点评了汉末三国不大为人知晓的珍闻轶事,与《三国演义》传统叙事有所不同的真实史迹,并从特殊的角度揭示了曹操、曹丕、司马懿父子、刘备、诸葛亮、孙权等诸多人物的性格特点、生平经历,以及当时战争、文化、制度的某些重要方面,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三国的历史事迹。

目前正在写作《三国战争与兵要地理新探》,此书是《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的补编,内容包括董卓与关东诸侯的战争、逍遥津之战杂议、刘备攻取益州的经过与谋略、刘备重返荆州作战的两次失利、三国的战略要地关中、公安和阴平、“天时”与三国的战争等等,可以在年内完成。

本文来自小鸡蛋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1/39153.html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 0
上一篇 02-19
下一篇 02-19

相关推荐

  • 中国战略地理的特点是(中国战略地理的特点)

    中国战略地理的特点是
    中国战略地理的特点是:既是一个陆地大国,又是一个海洋大国,是一个陆海兼备的大国。中国的陆地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470多万平方公里,同14国接壤,与8国海上相邻。中国战略地理的特点是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东部和

    2023-02-19 02:38:01
    869 0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12345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