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帐篷节是为了迎接哪个活动(北大帐篷节是为了迎接年度大戏)

北大帐篷节是为了迎接哪个活动
北京大学一年一度的帐篷节是为了迎接北京大学十佳歌手大赛的节日,其诞生是因为北大同学自发的活动,为的就是能够提前一夜排到队领到十佳歌手大赛的门票,排队的同时大家也会一起唱歌,聊天。帐篷节帐篷节是以户外自助游、驴友为主要参与对象,...

北大帐篷节是为了迎接哪个活动

北京大学一年一度的帐篷节是为了迎接北京大学十佳歌手大赛的节日,其诞生是因为北大同学自发的活动,为的就是能够提前一夜排到队领到十佳歌手大赛的门票,排队的同时大家也会一起唱歌,聊天。

帐篷节


帐篷节是以户外自助游、驴友为主要参与对象,通过自带帐篷等露营装备,在适合露营时节,通过户外门户网站召集。

帐篷节由各地户外俱乐部组织和驴友自发参与,在一适合户外的景区集中,通过一系列户外活动、赛事、篝火晚会、露营活动,达到推广和普及户外活动 。

江西萍乡武功山国际帐篷节在国内最具有影响力,更为主要的是武功山帐篷节已被广大驴友当做了每年必去的一次大型户外聚会。

98800步,这些北大学子都曾走过……

编者按:

从运动小白,到登顶珠峰,需要经历的是什么?从400米比赛都跑不完,到站上8844.43米的世界之巅,走过多少个98800步,又留下多少数字记忆?北大山鹰社,这群来自北大的年轻人,用“永远向上”的经历告诉你答案,用拼搏的毅力和勇气,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每一步都算数

“登珠峰十万步,每一步都算数。”

—— 北大珠峰登山队队员 魏伟

在2018年10月26日的北大珠峰登山队报告会上,登山队队员魏伟回想自己登顶珠峰的经历时,坚定地说出:每一步都算数。

正是一步又一步坚定不移的向上,才换来了从未名湖畔到世界之巅的壮举。魏伟是北大登山队中的唯一一位女队员,也是全队第一位登顶的队员。

登顶训练时的魏伟遇上了“L”型的直角冰壁

同样是在这个报告会上,北大珠峰登山队队员庄方东提到了98800这个数字。在讲述登山队的体能训练时,庄方东用几个数字描述他们的登顶历程。

26万千卡,98800步,882层。

那时的他一定不会想到,当自己毕业之时再次讲起这个故事,会引来众多网友的关注和议论。

向上爬比向前跑要难太多了

9年前我刚到北大时还是个运动“小白”,400米的跑步比赛勉强撑到了300米,吐了很久才起来。

吐完之后就觉得,我也太弱了!

于是,我拼命锻炼,现在我可以站在这里自豪地说:我登上了“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

登顶后,我哭了好几分钟,不是因为见证了队友在世界最高处的浪漫求婚而感动流泪,而是感慨向上爬真是比向前跑要难太多了。

——庄方东 在北京大学2019年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在毕业典礼现场,庄方东的经历感动了所有人,他的发言内容也传到了网上,感染着更多人。不过这一次,关于微信运动步数上限的表达却引来了网友的关注和讨论。

昨天,庄方东本人也接受了媒体采访,他解释说,在登山圈中,不仅是他自己,很多很多人都达到过这个数字。

我们最先发现这个数字其实也是无意中的。因为珠峰登顶都是半夜出发,然后走一整天,走到(当天)天黑或者是第二天凌晨可能才能到达下面的营地,对体能要求非常高。

所以我们就采用类似的模式,我们在京郊拉练,晚上吃完饭坐车大概三个小时到山脚,然后开始爬,一爬就是一天。然后到那一次训练就发现,我们队员的微信运动步数都是一样的,就是98800步,也就是到了微信运动的上限。所以在那次之后,我们才知道这个数字。

我当时写这个稿子的时候,因为我们是半夜出发嘛,我们登山队对这个“半天”的理解是到第二天中午12点,12个小时走10万步,在我们这个圈子里其实还是比较常见的。

——庄方东 接受媒体采访

庄方东接受BTV新闻采访

在成功登顶珠峰的北大博士这个称号之外,庄方东还有着更多的身份。他是国家一级运动员、国家运动健将。

如今,博士毕业的庄方东成了一名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继续攀登科研之峰。

珠峰的征途和研究生的学习都已落下帷幕,可8844米不会是我们到达的最高处,对北大人来说,攀登不是完成时,更不是过去式,而是正在进行时。

博士期间我的课题围绕有机半导体材料展开,这是一种在国防、民用等领域都体现出巨大研究和应用价值的材料。

然而研究得越深、了解得越多,就越能感受到一些国家的专利封锁导致我们的研究出现“卡脖子”的被动局面,我切身体会过缺氧的感受,我不想我的祖国在这一领域上承受缺氧的痛苦。

我申请了北大博雅博士后,继续攀登科研之峰,进一步优化我们已有的材料;我和志同道合的同伴一起创业,希望发展出具有中国标识的有机半导体材料,在这个领域为祖国做出一点微薄的贡献。

——庄方东 在北京大学2019年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北大精神,永在巅峰

存鹰之心于高远,取鹰之志而凌云,习鹰之性以涉险,融鹰之神在山巅。

——北大山鹰社社训

北京时间2018年5月15日10时23分,北京大学珠峰登山队成功登顶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

登顶队员在顶峰展示了国旗、校旗和山鹰社的社旗,同时在珠峰顶峰宣誓了口号:“北大精神,永在巅峰”、“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山鹰,高山巅峰之雄鹰。两年的辛苦训练,跨越二十余年的校友支持,三十年来的雪山逐梦。珠峰代表巅峰,也代表着北大人一往无前、追求卓越的精神。这些登山队员的名字值得我们铭记。

从未名湖畔到珠峰之巅有多远?

“一个的普通学生,如何一步步的登上珠峰,实现了他不平凡的的雪山梦和天涯梦——26万千卡,98800步,882层。”

——北大珠峰登山队队员 庄方东

26万千卡,这是训练期间,庄方东运动手表中记录的消耗的热量——这相当于大约450斤米饭或者是1200瓶肥宅快乐水。

如此大的训练量就要求队员们必须要“暴饮暴食”。庄方东曾在麦当劳做活动时吃过9大袋薯条,以为自己再也不会碰薯条的他在两天后又吃了第二个9大袋。

庄方东吃薯条

为了“好好吃饭”,登山队还建了一个专门用来督促队员吃饭的微信群,打卡一日三餐,队里唯一的女生魏伟成为了重点关照对象。

监督吃饭的微信群

如果说“暴饮暴食”还算甜蜜的负担,那训练时流下的汗水就更多了一份酸与苦。

庄方东戏称,微信运动数据统计的上限让他们的步数停留在了98800步——他们曾背着负重上上下下连爬三遍香山;曾半夜出发、负重20公斤,徒步60公里;也曾参加过88公里的越野赛。

登山训练

88公里越野跑

另一个“耸人听闻”的数字是882层,从王克桢楼地下二层到第二十层,负重20千克、往返42趟、历时4小时,登山队常规的爬楼训练,一次上升的高度是世界最高建筑的两倍多,三年累计爬楼高度相当于十座珠穆朗玛峰。

“珠峰攀登的路上不只有冲锋与荣光,也有严重的高原反应、疲惫的身体状态和甚至想要放弃的时刻,但正是这些波折,伴随着欢乐与泪水,构成了这五十多天攀登的故事。登珠峰十万步,每一步都算数。”

——北大珠峰登山队队员 魏伟

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5800米过渡营地、6500米前进营地、7028米的一号营地、7790米的二号营地、8300米的突击营地,这些在8844米征程中散落的点被魏伟称之为“家”。家的故事关于温暖,也关于痛苦和挣扎。

6500米营地

6500米的魔鬼营地集聚了最多的高反故事,来到这个营地的第一晚,夏凡夜半放歌,歌声中还夹杂着沉重的喘息和头疼的呻吟,身体已经累到无法动弹,却进行了一场嘴巴的梦游。

魏伟回忆,自己第一次到6500营地整整四晚没有睡着,抱着帐篷里的太阳能电池板数上面的小格子,至今都记得有108个格子,数了不止108遍,却还是没能睡着。

在适应的最后阶段,登山队要进行无氧冲击7500米的挑战,出发的那天却刚好撞上了魏伟的生理期。

经过了6小时的艰难跋涉,以为将要到达的魏伟发现还要爬上一个“L”型的直角冰壁,比体力更先崩溃的是心理。

7790米营地

向导对她说“如果放弃,下撤最少要7个小时才能回去,如果再坚持一把,1个小时之后就可以在7028营地吃面了。”

魏伟看了看身后陡峭的冰壁,继续慢慢向上蠕动,快天黑时终于到达了7028米营地。从冰天雪地回到营地的温暖帐篷,迎接她的是队员们人均一个的拥抱。

“风与雪一点一点蚕食着我的体温,我的手与脚如同垂死的病人般在僵硬与柔软的边界挣扎……”

——北大珠峰登山队队员 郭佳明

攀登珠峰从来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为了抵达8844米的高度,登山队进行了三次实战训练,从6000m的卓木拉日康峰到珠峰北坳,再到山鹰社十五年来未曾触及的8000米高度的卓奥友峰,终于做好了最后冲刺的准备。

行远自迩,登高自卑

珠峰北坳是队员郭佳明遇到的第一次险情。郭佳明和队友一起从5800m的过渡营地出发前往6500m的前进营地的当天早晨,天气晴朗舒适,于是他“轻装上阵”,没有带保暖的厚羽绒服。

然而中午天气情况突变,衣物单薄的郭佳明体内热量逐渐流失——他遭遇了失温。人体在失温的情况下,大脑、心、肺等核心区的器官温度降低,十分危险。

郭佳明开始出现目光呆滞、手脚僵硬的反应,只能在队友的帮助下拍打、暖热,就这样坚持走回营地。雪山环境下,失温造成的重感冒成了“不治之症”,咳嗽和鼻涕与他相伴一直到了最后出山。

当再次回忆这惊险时刻,他的脑海中是**向导递来的甜热茶,和团队的不抛弃、不放弃的扶持。

郭佳明登山表情包

“攀登珠峰不仅是一个体力活,同时也是一个技术活,而在技术方面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套完整、优秀的装备。”

——北大珠峰登山队队员 陶炳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山鹰社攀登珠峰的三大理念之一便是科学攀登,借助科学的方法最大限度地保障登山队员的安全。

装备装备负责人陶炳学,在攀登前期,搜罗一众运动品牌以寻得符合要求的装备。

如宇航员服一般的连体羽绒服,可以包裹全身,保暖性极强;登山靴的总重量大约是3公斤,体积庞大,远超普通的徒步鞋,防止高海拔条件下脚趾神经末梢被冻而失去知觉;

除了服装鞋帽,还有包裹严实的巴拉克面罩、不舒服的氧气面罩和氧气瓶更为特殊专业的装备等等。

陶炳学全副武装的自拍

“环境不会改变,解决之道在于改变自己。对于我们自己来说,做了这件小事,从此不仅能仰望远方被染上金色的圣洁顶峰,也能坦然欣赏脚下不加修饰的粗犷的大地。”

——北大珠峰登山队队员 夏凡

登山队的另一个攀登理念是“绿色攀登”。翻开登山队的队记,无论是徒步拉练还是攀登珠峰的过程,环保行动贯穿始终。

攀登队在捡拾垃圾

山鹰社制作了一批挂在背包上、可循环使用的环保袋,取名“顺手一袋”,以便下山途中捡拾不可降解的垃圾。

珠峰攀登期间,过渡营地至前进营地10km的路程中,位于海拔6100米的各国登山者们经常休息的垭口周围,有大量遗留的饮料瓶、易拉罐。在登山队员们清理完毕后,他们用石块堆砌起一口深度1米的井作为临时“垃圾站”。

后来再经过时,来往的登山者们自觉地把垃圾放入“垃圾站”,垭口周围垃圾数量明显减少,队员们将里的垃圾清理出来带下山即可。

“顺手一袋”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北大珠峰登山队队员 李进学

兼任登山队摄影师的李进学,用他的镜头记录下雪山的神韵。

让他惊叹的是登顶前两天,极寒的早晨让起床变得痛苦,但当他习惯性地把镜头伸出帐篷,从镜头中看到日出前色调偏冷、色彩极为宁静柔和的天空,这样的景色,让他起床时的痛苦情绪都烟消云散了。

“北大精神,永在巅峰;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这不仅是队伍的口号,也是北大人代表青年向世界发出的最强音。”

——北大珠峰登山队队员 赵万荣

出发冲顶时的最低气温是零下27度,凌晨十二点,学生队的队长赵万荣刚从营地出来,就对天气有了一个直观感觉:风吹得眼睛完全睁不开,裹着雪粒把上下眼睫毛粘在一起。

一面在忍受恶劣天气,一面手脚并用去攀登近乎垂直的路线,走到山脊正上方一看,另一侧是尼泊尔一侧完全垂直的悬崖。

在黑暗中攀登了6小时后,登山队员也终于迎来了久违的阳光。站在万山之巅一览众山下的时候,那种壮阔景象带来的震撼是无与伦比的。

在山脊上攀登的登山队员

2018年5月15日上午10时23分,北京大学珠峰登山队成功登顶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他们在顶峰缓缓摘下氧气面罩,喊响了这次攀登的口号:北大精神,永在巅峰;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是一群普通人的雪山梦。只要努力,每个人都可以登上属于自己的领域的顶峰!

来源:微信公众号“北大团委”、“北大新青年”、“北京大学”、“BTV新闻”

编辑:谭诗颖

排版:以栖、至月

本文来自破军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1/37667.html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 0
上一篇 02-17
下一篇 02-17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12345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