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钥匙工程指的是
就是指项目承包方负责进行设计、供货和施工,直到运行合格之后,才会将项目交给业主方。就是说最终是要交给业主一把插入项目就可以运行的钥匙,业主只要接手之后就可以直接进行生产。
交钥匙工程指的是
在实际的操作环境下,每个交钥匙工程都是有自身的特点的,所以很难做到一致性标准的交钥匙工程合同。
这项工程更多的是在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向一些还不够开放的发展中国家投资收到阻碍之后所发展出来的一种非股权投资方式。
核心技术是自己干出来的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核电的发展史印证了一句话:“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
这里的“要不来”至少有两方面含义:首先,它指的是技术拥有国很少愿意向别国转移技术;其次,它意味着技术不可能凭空获得,花钱能买来图纸,却买不来将图纸变为现实的能力,后者只有在自力更生的研发实践中才能习得。
在中国核电的故事里,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核电技术从外部引进常常伴随着艰难的谈判:外方很乐意提供全包圆式的“交钥匙工程”,可在技术转让上却咬死不松口,或是要求签署条件极为苛刻的协议。人家是把核心技术当“定海神针”“不二法器”,谁会轻易提供给你呢?
正因为从一开始就自己研发、自己干,中国人在核电技术上才有了扎实的“基本功”,才拥有了日后吸收更先进技术的能力,进而才实现了今天中国核电的腾飞。探寻中国核电的发展脉络,我们不难发现华龙一号的技术源头,始于中国上世纪60年代对核潜艇反应堆的研发。而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中国人研发核潜艇就是从自学美苏两本教科书开始的。所以,当1970年中国用自己造的核动力装置发出第一度核电时,核电技术的大门其实已经开始向中国人缓缓打开了。
掌握核心技术,为什么“自己干”如此重要?因为技术尤其是工业技术,对于实践经验有着极高的要求。就像体育运动技能必须通过反复练习才能获得,工业技术能力也必须通过不断的技术实践才能被掌握。在经济学理论中,这种只有在实践经验中形成的知识被称为“缄默知识”。不同于技术图纸、操作手册、专利说明书等“显性知识”,“缄默知识”永远不可能从市场上买到,也无法在组织间轻易转移。在技术研发领域,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由此也就解释了一个现象:从美、法等发达国家引进核电站的发展中国家很多,为什么只有中国成功实现了“消化吸收”,甚至在一些方面还能青出于蓝?不是因为“核电老师”们偏心,给中国多教了几手,而是因为中国人自己干过。“引进”并不会天然带来“吸收”,就像有的国家只是引进了产品,不久之后就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有的国家真正引进了技术,实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决定二者区别的,在于本国的积累和内功。国际创新学界用“吸收能力”这个概念来刻画这种区别:一个组织自主研发的水平,同时也决定了它吸收和利用外部知识的能力。在核电发展上,中国人有“知”有“行”,知行合一,最终决定了中国拥有超强的“吸收能力”。
中国核电的故事告诉我们,核心技术只能自己干出来。在全球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我们应当坚定地走自主创新之路,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本文来自此夏、若空。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1/3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