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长城遗址在哪
齐长城遗址位于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齐长城遗址横亘于齐鲁大地,始建于春秋时期,距今已2500多年,西起黄河,东至黄海,东西蜿蜒千余里,几乎把整个山东南北分为两半。
齐长城遗址
齐长城遗址史称千里齐长城,齐长城源于济南市平阴县,古济水河东岸,从大峰山山顶通过,蜿蜒千里,直达青岛市黄岛区东于家河村北入海。
2001年06月25日,齐长城遗址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齐长城的修建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据考证,它的修建,借鉴了城池防御的手段,具有重要的军事、建筑、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价值,非常值得研究和探索。
齐长城遗址
淄博市博山区齐长城遗址齐长城遗址横亘于齐鲁大地,始建于春秋时期,距今已2500余年。(图片来自 IC photo)
淄博市淄川区太河镇永泉村。齐长城遗址西起黄河,东至黄海;东西蜿蜒千余里,几乎把整个山东南北分为两半。(图片来自 IC photo)
济南地区的齐长城遗址经实地测量齐长城全长618.893公里,共翻越1518座山峰。(图片来自 IC photo)
莱芜市境内锦阳关段齐长城遗址保存最好的齐国莱芜段57.832公里(图片来自 IC photo)
济南段齐长城遗址齐长城源于济南市平阴县,古济水河东岸,从大峰山山顶通过,蜿蜒千里,直达青岛市黄岛区东于家河村北入海(图片来自 IC photo)
青岛市黄岛区齐长城入海处烽火台遗址(图片来自 IC photo)
千年雄关今还在,你来过这里吗?淄博风门道关齐长城,战国时期著名的齐鲁商道,夹谷会盟地。
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却可纵马驰骋。位于淄博博山和济南莱芜交界处的风门道关齐长城遗址,即使是现在,依然能感受到2600年前的巍峨蜿蜒的气势。
两千多年时光荏苒,当年的战火硝烟已经散去,曾经的鼓角争鸣,刀光剑影早已退却,齐长城遗址不仅仅是一项古代军事建筑,同时也凝结了古代工匠们勇敢和智慧的文化景观。齐长城西段在春秋时期的鲁襄公18年(公元前554年)告一段落,东段则在战国时期齐宣王时修至海滨,方全部竣工。据《史记·楚世家》正义引《齐记》说:“乘山岭之上筑齐长城,东至海,西至济洲,千余里以备楚。”《管子·轻重》记载“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
根据文献记载和专家考证,齐长城在淄博地区的遗存,分布在博山、淄川、沂源境内,被国家认可并录入文物保护数据库的共110.846公里,其中博山区14段,34.208公里;淄川区15段,43.118公里;沂源县10段,33.52公里。齐长城博山段有两条,主线自莱芜、章丘、博山三县交界处霹雳尖山进入博山境内,经双堆山、北大岭、姚家峪西山老虎头、干贝峪、凤凰山、峨眉山、秋谷荆山、两平村东南至西黑山、东黑山、北山(围屏山),再到岳庄北峪、石龙山,到护宝泉村(淄川)。向东至岳阳山主峰,经四座山、聚峰等岳阳山脉,跨淄水,进入城子村(淄川),由城子村向东南三台山、鹿角山、黑虎寨、油篓寨、北场村东盘龙山到雁门寨,太平山进入沂源、临朐、博山交界处。
千年沧桑风门道关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齐长城,蜿蜒千里,比秦长城还要早400多年,被誉为“长城之父”。在齐长城的众多关隘中,风门道关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关口。
风门道关位于莱芜和博山交界处高山之巅的一个垭口处。垭口的西北方向称为霹雳尖,东南方向称为双堆山,两山没有明显的分界,都是泰沂山脉群山环伺。东侧博山境内有禹王亭、夹山村,西侧有莱芜区的卧云铺村和禄家岭村。
风门道关曾是齐都临淄西南的重要门户,虽经历两千多年风雨沧桑,东西两侧山坡上的齐长城遗址仍清晰可见,彰显着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浩瀚雄姿。过去,风门道关在当地村民口中也叫“黑风口”,因该地是山体垭口,即使好天气,风门道关也是风啸不止,如遇天气变化,更是飞沙走石、乌云遮日,让人瞬间感悟在历史的长河中,风门道关曾是怎样的波谲云诡。
即使是现在,如果不是铺就的穿隧盘山路,风门道关依然难以通行。2000年后,清康熙二十二年蒲松龄曾来此凭吊怀古,写出了著名的《夹谷行》诗作。“寻访先贤险峰行,登山劈路峻山岭。齐鲁会盟夹谷情,山谷回声万骑鸣。”
齐长城承载着齐文化的“文脉”,是展示齐文化丰富内涵的窗口,而风门道关也以其特有的历史价值和地理位置成为众人关注的重点。登临风门道关处,有三块碑刻,一个是山东省政府所立的“齐长城遗址风门道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基座上以小字清晰可见为莱芜区属;一个是淄博市所立“齐长城遗址——风门道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碑刻,还有一个是齐长城遗址的介绍。
战国时期齐鲁商道齐鲁古道是历史上齐国与鲁国之间形成的古代交通要道,以齐长城为界,早期因“战”而修、后因“商”而兴。随着经济文化交流,“战道”在两国不断延展,成为交通之要冲、经济发展之商道、文化交流之通道。
春秋战国时期,风门道是齐鲁两地重要的商道,虽然在海拔七百多米处,但却是齐鲁古商道上重要的关隘。据记载,当年孔子从鲁国都城曲阜到齐国都城临淄进行求学,所经过的泗河、夹谷会盟处、长勺之战处,然后过青石关、齐长城等地,最后到达临淄齐国临淄,这条线至今也是齐鲁古道重要的文化线路,这其中,夹谷会盟地就是风门道关处。
虽然齐、鲁自西周立国始,就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治国之道和思想文化,但齐文化和鲁文化的合流共同塑造了儒家思想文化,儒学也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和主流。
中华5000年历史文化发展,造就了众多古道、商道,如连接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比如穿越秦岭、连接关中平原和巴蜀之地的古蜀道。这些交通要道在历史上,或因经济、或因战争,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齐鲁古道,除了发挥着商业古道的重要作用外,还是一条先哲孔子、孟子艰难跋涉过的、闪烁着思想智慧灵性的、促使儒学南北传播的文化长廊,他们承载了齐鲁文化的互动、交流与融合,促进了儒学的兴盛。
夹谷会盟博山石门景区夹谷台遗址
公元前500年,齐景公和晏婴想和近邻鲁国等中原诸侯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吴国的威胁,恢复齐桓公的霸业,于是写信给鲁定公,约他在齐鲁交界的夹谷会盟。
那时诸侯会盟,得有个得力的大臣当助手称作“相礼”,鲁定公决定让司寇孔子担当此任。孔子祖籍宋国,因其曾祖父与华氏家族发生冲突,被迫逃难鲁国,其父在鲁国立过战功被封为邑大夫,鲁定公时任孔丘为大司寇,司刑法和外交往来之责,摄相事。
蒲松龄《夹谷行》
那时候,齐国和鲁国经常大动干戈,齐国夺取了鲁国的一些土地,后来因国家战略,齐景公采纳了大臣黎弥的建议派出使者使鲁,相约两国举行会盟,并把会盟地点选在了齐鲁交界处的夹谷。会盟时,齐景公的手下人根据孔子懂礼少勇的特点,想用武力劫持鲁侯以达到政治目的,但孔子不屈强国的凛然大义让齐国折服,称之为“圣人之大司”。会盟后,归还了郓(今山东郓城东)、讙(今山东宁阳北)、龟阴(龟山之阴,在今山东新汶东南境)等汶阳之田。
齐鲁夹谷会盟过后的2500年间,曾有众多墨客文人来此探幽寻古,登山咏怀,唐代进士胡曾、明朝光禄寺卿裴天佑、清代进士单畴书等人在畅游夹谷后都留下了大量诗辞歌赋。
“谷因圣迹成佳境,石似莺啼作好声”。此前并不被外人所知的夹谷山,因为这次齐鲁会盟而声名远播。
本文来自心中无码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1/31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