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提出了**漂移说
魏格纳提出了**漂移说。**漂移说是魏格纳于1912年提出的,在后来的《海陆的起源》做了论证。**漂移说是关于地壳运动和大洋大洲分布的假说,**彼此之间以及**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漂移。
**漂移说
魏格纳在地图上发现南非有一条山脉可以跟阿根廷境内的一座山对接起来,为**漂移理论提供了地形证据。
魏格纳在北冰洋北部的斯匹次卑尔根岛发现了热带植物化石,当地可是属于极地气候的,这也为**漂移说提供了气候证据。
魏格纳在南非,美洲,印度和南极洲都发现了舌羊齿化石,确信这些**曾是一个整体,为**漂移说提供了化石证据。
“**漂移学说之父”--魏格纳
一大一小两红楼德国首都柏林的市中心,我最熟悉的建筑中有一大一小两座红楼,它们均用红色砖块砌成,墙面不施粉黛,透着本真的砖色,有着梦幻般的美丽,承载着不同的红楼之梦,颇具诗情画意。
大红楼,便是位于亚历山大广场的红色市政厅,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这座始建于150年前的红楼,冷战时期,是东柏林市政府的所在地,有过许多的社会主义之梦;两德统一后,是柏林市政府的所在地,演绎着联邦体制下的梦想。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的红色市政厅,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这里要说的是小红楼,它位于施普雷河畔,是座很不起眼的建筑,当然也很少有人关心它隐藏着什么梦幻。这座小红楼,离中国大使馆不远,我每天上下班都从旁边经过。那里矗立着建筑脚手架,所以我不得不适当的敬而远之。
后来,脚手架拆除了,从前狭窄的人行道变宽了,我的心情随之更为舒畅,但我并未觉得这座小红楼有什么特别之处。
我每天都从这座小红楼旁经过
风清气朗的一天,我在将要走过这座小红楼时,莫名其妙地回眸一望,蓦然发现红墙高处竟有块铜铸铭牌,上面写道:"这里是北极研究专家阿尔弗雷德 · 魏格纳教授( 1880 —1930 )就读中学的地方。他1905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12年提出了**漂移学说,是现代地质学的奠基人。”
铜铸铭牌上刻着魏格纳的简介
啊!我一下子惊呆了。魏格纳,这位彪炳史册的科学家,竟然是在这上的中学。中学是人生充满梦幻的时光,他的**漂移之梦,想必就是从这座小红楼里开始编织的吧。
脚下的这片土地古称科恩,历史悠久,是800年前柏林城市的发源地之一,这一点我早就知道,但我无论如何却不曾想到,眼前这座貌不惊人因而让我熟视无睹的小红楼,100多年前是一所中学,而魏格纳就是这里的学生。
哎,我是多么的粗心和浅陋,简直有眼无珠啊,对一代大师的敬仰来得太晚了!
我每天熟视无睹的这座三层小楼,竟是魏格纳就读中学的地方
我的心情顿时变得庄严肃穆起来。
再三端详后,我发现,这座小红楼其实蛮漂亮,窗户造型很精致,下方的雕刻图案也很优美,透着如梦似幻的气息。
不过可惜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和日晒雨淋,红砖颜色变得黯淡起来,难怪呀,我以往连这座小楼是红色都印象不深呢。
魏格纳的生活道路魏格纳生于柏林,自幼喜欢天文学且充满冒险精神。他的父亲是神学博士,但并不禁锢儿子的求知欲望。
魏格纳最崇拜的人物之一,是英国船长及北极探险家约翰 · 富兰克林爵士(Sir John Franklin,1786-1847年),这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有着史诗般的传奇故事。
就在这座小红楼里,魏格纳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度过了自己的小学和中学时光。老师的循循善诱和宝贵的课外读物,让他张开了梦想的翅膀。他好学并有很强的动手能力,但并非一个处处优秀的学生,尤其不擅长于数学,“我认为数学与我没有缘分”,这是他的自我评价。
中学毕业后,魏格纳走进了柏林大学即后来的洪堡大学。1905年,25岁的魏格纳获得洪堡大学天文学方向的博士学位。随后,他去哥哥开办的航空气象台工作,主要任务是利用高空气球来探索日蚀和测量太阳高度。从天文学到气象学,应当说他的兴趣范围从无穷的宇宙转向了地球大气层。
他好学并有很强的动手能力
1906年,魏格纳和他哥哥参加乘坐热气球比赛,在空中停留52.5个小时,打破了当时的最高纪录。谈到比赛时的感受,魏格纳说道:”我们只是热衷于工作,总想再多飞一会儿,再飞高一点,就是这样。"
1906年,魏格纳加入了探险队,踌躇满志地践行少年时代的梦想,他的偶像和榜样便是约翰 · 富兰克林爵士。他对地球构造的探索,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与气象学渐行渐远。这一步迈出后,他再未停止过,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魏格纳加入了探险队
魏格纳先后数次到格陵兰岛探险,他越来越喜欢这样的生活,不安分是他的最大特点。
北极的壮丽瑰奇令他大为震撼,巨大冰川破裂后漂流而去的景象,启发了他对地球构造的思考,萌生了"**漂移学说"的幼芽并牵引着他不断探索。
先后数次到格陵兰岛探险
巨大冰川破裂后漂流而去的景象,启发了他对地球构造的思考
1910年,在写给未婚妻的信中,魏格纳谈到:"南美洲东岸与非洲西岸,很久以前好像曾经连在一起"。这里的“好像”二字,反映了魏格纳的敏锐观察,科学史专家认为,这是魏格纳"**漂移学说“的形成阶段。
什么叫“曾经连在一起”?因为他偶然发现,大西洋一岸有块凸出部分,恰好与另一岸的凹进部分相吻合,这说明两岸以前是连在一起的。这块凸出部分,便是南美的巴西,这块凹进部分,便是非洲的喀麦隆。正是这一“相吻合”的发现,催生了他的“**漂移学说”。
他偶然发现,大西洋一岸的凸出部分,恰好与另一岸的凹进部分相吻合
大西洋两岸相吻合的再描述
岸线相吻合的又一次表述,重要观点说三遍
1911年,他读到一篇关于"**桥"的论文,深受启发和鼓舞,于是开始广泛搜集资料,集中精力研究地球构造,终于在1912年发表了有关论文,正式提出了“**漂移学说”。
魏格纳全部身心投入到"**漂移学说"的研究之中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34岁的魏格纳应征入伍。一年后,他因受伤而离开战场,被派往各地进行气象观测。
战争中,他一直没有放弃**漂移理论的思索。1915年,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第二年,他出版了《 海陆的起源 》一书,系统阐述了**漂移学说。在这篇论文的前言中,他强调了自己的核心论证:“任何人观察南大西洋的两对岸,一定会被巴西与非洲间海岸线轮廓的相似性所吸引。”
一战结束后的1919年,魏格纳担任了汉堡海洋气象台理论气象学部的主任,同时兼任汉堡大学教授。1924年,他又应聘担任了格拉茨大学的教授。
1930年,在度过自己的五十岁生日后,魏格纳跟向导威廉一起,带着17条狗,从格陵兰岛中央的观测站出发,试图穿越冰原回到西海岸,但迈入“知命之年”的他,却没有得到命运的眷顾,他的返回之旅没有成功。
1930年魏格纳跟向导威廉在一起
最著名的一幅照片:从格陵兰岛中央的观测站出发,试图穿越冰原回到西海岸
第二年,人们在离西海岸189公里的地方发现了他的尸体。他就这样喜欢冒险并最终死于冒险,雪橇成了他的十字架。
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魏格纳崇拜的约翰 · 富兰克林爵士,也死在了北极探险的路上,只不过时间比魏格纳早了80多年。
《魂归冰雪》一书介绍了魏格纳的冒险之旅,使用的仍是这张最后的照片
历史永远具有局限性,伟人常常十分孤独。魏格纳"**漂移学说"提出后,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争议,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反对声音:有的人认为该学说牵强附会,证据不足;有的人批评魏格纳学艺不精,信口雌黄;还有的人斥责他心猿意马,不务正业,不去研究自己熟悉的天文学和气象学却越俎代庖地闯入地球物理学的领域。
在这种情况下,曾经追随他的人因看不到希望,相继弃他而去。就连一度非常支持他的岳父,面对无人叫好的局面,也不得不劝他歇手回归气象学老本行。
短暂的争议过后是长期的北极般的冰冷,瓦格纳陷入了深深的孤寂之中,但他坚信自己的学说,毫不动摇。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在为“**漂移学说”寻找更为有力的证据,但终究不能改变历史的局限性。他去世后,论文躺在图书馆的一角,无人问津,备受冷落,上面落满了灰尘。
20世纪60年代,随着地球科学的进步,人们提出了海底扩张理论和板块构造理论,令多年沉寂的**漂移学说获得了新生。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魏格纳的**漂移学说基本上是正确的:地球上所有**很久以前是统一的巨**块,后来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魏格纳的“**漂移学说”,被认为是可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宇宙大爆炸理论和量子理论相并列的百年来最伟大的科学进展。
那么,驱动**漂移的动力源是什么?魏格纳给出的答案是:源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和潮汐的摩擦力。然而,后来出现的海底扩张理论和板块构造理论认为:魏格纳所说的这些力,不可能驱动**漂移,驱动**漂移的动力,源自于地幔(地球的中间层)的对流作用。
如同**漂移学说一样,海底扩张理论和板块构造理论并不意味着科学探讨的终结,而是继续再继续,科学发现是没有止境的。
是的,科学发现永无止境,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向每个阶段的科学家致敬。
介绍魏格纳学说的书籍
魏格纳被誉为“**漂移学说之父”
德意志联邦邮政发行的魏格纳纪念邮票
迟来的尊敬是别样的尊敬小红楼上的这张铭牌,应当是上世纪60年代以后才挂上去的吧?迟来的尊敬是别样的尊敬,不是因为迟,而是因为觉悟之后的愧疚。倘若魏格纳地下有知,他也许会说:冷落、觉悟、愧疚,这是灵魂的漂移,可以理解,如同**的漂移一样。
魏格纳就读的中学,现在是柏林市范妮音乐学校的分校。范妮( Fanny Hensel 1805—1847)系德国著名的女钢琴家,是大名鼎鼎的音乐家门德尔松的姐姐,据说这位姐姐最喜欢弹奏的钢琴曲之一,便是门德尔松的成名作《仲夏夜之梦》。仲夏夜之梦跟魏格纳的科学探索之梦,有异曲同工之妙吧?
在我看来,小红楼目前的用途既是对历史建筑的最好保护,也是对魏格纳教授的很好告慰。
“范妮音乐学校分校”的牌匾很低调地竖立在魏格纳铭牌边上
我的思绪越过小红楼,飞到了大红楼,继而又返回到小红楼。
那座大红楼建成后大约十年,本文的主人公魏格纳来到了世界上。这位土生土长的柏林人,是否对大红楼寄托过梦想,我们不得而知。然而,可以肯定的是,他从这座小红楼中,萌发了少年时代的探索之梦!
声明:文中部分照片由俞小萱提供,部分源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速联系,以便删除。
本文来自日夜相随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1/27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