羿射九日的神话传说出自哪个朝代(羿射九日的神话传说出自哪个时代)

羿射九日的神话传说出自哪个时代
羿射九日神话出自尧帝时代。远古的时候,帝俊与羲和生了10个孩子都是太阳,10个太阳轮流在天空执勤,但他们一齐出来时就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为了拯救人类,羿射下了九日,只留下一个太阳。羿射九日的神话传说出自哪个时代先秦文献中,《楚辞&m...

羿射九日的神话传说出自哪个时代

羿射九日神话出自尧帝时代。远古的时候,帝俊与羲和生了10个孩子都是太阳,10个太阳轮流在天空执勤,但他们一齐出来时就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为了拯救人类,羿射下了九日,只留下一个太阳。

羿射九日的神话传说出自哪个时代


先秦文献中,《楚辞·天问》已提到后羿射日的故事:“羿焉彃日?乌焉解羽?”今本《山海经》不见后羿射日的故事,但有若干处涉及羿的记载。

古本《山海经》中可能也有关于后羿射日的记载,但在后来失落了,例如唐人成玄英《庄子·秋水》疏引《山海经》云:“羿射九日,落为沃焦”。

在上述先秦至汉代的诸文献中,涉及射日之羿处一般称“羿”,不称“后羿”,但是唐代以后,在文学作品中多有以“后羿”称呼射日的“羿”的。

“后羿射日”的神话是怎么演变来的?

大家好,这里是趣历史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后羿射日”的神话来源,欢迎关注哦。

一、射日神话

“后羿射日”的神话传说几乎家喻户晓,但历史上有两个叫“羿”的人物未必人人知道:一个是帝尧时期的“大羿”,一个是夏太康时期的“后羿”。

1.先说“大羿”:

传说蚩尤被杀之后,东方各部落方国又陷于长期的内战之中,烽火连天,民不聊生。大羿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临危受命,担负起统一东方各部族的历史使命。《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帝俊赐羿彤弓素缯,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今本《山海经》不见大羿射日的故事,但古本中有记载。唐人成玄英《山海经·秋水》疏引《山海经》云: “羿射九日,落为沃焦”。这里的九日应当为“九黎”或多个部落方国的代名词。宋代的《锦绣万花谷》前集卷一引《山海经》云:“尧时十日并出,尧使羿射十日,落沃焦”,说明古本《山海经》中有大羿射日的故事,但在后来失落了。

以《山海经》为蓝本,《淮南子·本经训》将大羿射日的故事做了总结:“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希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据史料记载,大羿统一了东方各部落方国,组成了一个强大的国家。由于该国家为众多崇拜太阳的部落方国所组成,在《山海经》中被称为"十日国"。十日国的地望位于东海之滨的山东省日照市南部(见“《山海经·海外东经》地望考证”一文)。现在的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尧王城遗址就是十日国的都城。大羿和她的妻子死后就葬在尧王城遗址南侧的天台山上,当地人称之为大羿陵。现为此地成为日照汤谷太阳文化源旅游风景区的一部分,景区内还有太阳石、太阳神陵、老母庙、老祖像、日晷等许多太阳崇拜的遗迹。

2.接下来说“后羿”:

后羿生活在夏代前期,他所在的有穷部落早在帝喾以前就祖祖辈辈做着“射正”这一官职。帝喾仍然让有穷氏执掌射正,并赐给红色的弓和白色的箭,封地于鉏(chú)地,从虞到夏一直没有改变。

后羿身高臂长,力大无比,拜吉甫为师,学到一身射箭的好本领,使有穷部落的优良传统得以发扬光大。当时夏王“启”的儿子“太康”耽于游乐田猎,不理朝政,被后羿所逐,立太康之弟仲康为夏王,而实权操纵于后羿之手。然而后羿也不是一个好领袖,他自恃善射,淫于田猎,不修民事,且亲小人远贤臣,结果被寒浞(zhuó)杀死在桃林,并烹其肉,让他的儿子吃。其子不忍吃,死于穷门。善射、好猎、好战在那个年代本无可厚非,但若过度就会走向反面。后羿得国失国的寓意即在于此。

好在后羿在民间还有一个较为美好的结局,说他是“嫦娥”的丈夫。后羿在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烧得草木、庄稼枯焦,后羿为了救百姓,一连射下九个太阳,从此地上气候适宜,万物得以生长。他又射杀了猛兽毒蛇,为民除害。民间因而奉他为“箭神”。

3.“射日”有无可能?

天上会出现十个太阳?人能凭弓箭射落太阳?以现代物理学标准评判,这无疑是些愚蠢的问题,但若从文学、史学角度看,“射日”不但可能,且很必要!

先说天上有没有可能出现10个太阳?然也!

据《哈尔滨日报》(记者 杨明)报道:2001年12月15日上午,哈市市区及双城等地天空出现“三个太阳”的奇特景象,一时间引得市民争相观看。据观赏效果较佳的双城市目击者秦国介绍:上午9时许,西南方天空的太阳两侧各出现一个小太阳,一左一右,极为对称,且真太阳上方还倒悬一弧形七色彩虹。约11时左右,小太阳的亮度达到顶峰,看起来最为清晰。此后逐渐暗淡,到中午12时基本消失。市天文馆专家在市区也目睹了这一奇观。据他们介绍,上午这一幕在天文学中被称作“双挂耳”,更为特殊时天空会出现4个太阳,而且全部为假日,真太阳反而看不到。但无论哪种,都是因为大气中水汽密度高,且分布不匀,太阳在水汽中折射产生的“太阳海市蜃楼”,较为少见。

对于这种“多日并出”现象,其他地区也多有记载:

1933年8月24日上午9时45分,在我国四川峨眉山的上空,出现一种奇异的景象,在太阳的左边和右边,各有一个太阳,人们惊奇不已;

1934年1月22日和23日的古城西安,早晨9时以前人们看到太阳周围出现无限日晕,光线灿烂,构形奇特。过了9时,天空竟有3个太阳并排高悬,直到下午5时许才慢慢消失;

1965年5月7日下午4时25分和6月2日晨6时,在南京浦口盘城集的上空,接连两次出现三个太阳并出景观;

1981年4 月18日8 点半,我国海南岛东方县板桥的居民,突然看到天空中间同时出现了五个红艳艳的太阳,三个在东,两个在西,从地面上看去,它们之间相隔百米,中间有一条绚丽多彩的光圈相连结。在这五个太阳中以东西居中的那个最为明亮,其余的均略暗淡。这一奇景一直到10时左右才慢慢地消失;

2007年11月14日下午3时许,同样是在哈尔滨,许多市民惊奇发现,天空中出现了两个“太阳”,在正常的太阳南侧,还有一个暗一些的“太阳”在云中光芒四射。

既然可能出现2个、3个、5个太阳,凭什么就不能出现10个太阳?又因为这种现象极为罕见,古人觉得神奇乃至恐怖,于是奔走相告,代代相传。因此说,天上出现10个太阳的传说颇为可信。

人有无可能射落太阳?否也!

说大羿或羿射落9个太阳,一方面是因为大羿或羿善射,又是部落首领,人们自然会异化之、神话之。天上的10个太阳只存在了很短时间,最后只剩下1个,这大概是让我们伟大而善射的领袖给射落的吧!不是大概,根本就是!一传十,十传百,估计这事就这么传开了,并且让人深信不疑。21世纪的今天,东北亚某一国家的子民深深爱戴他们的三代领袖,从小接受的教育更使他们坚定不移地认为,他们的“将军”能用一把**将敌人的飞机给打下来;时下的抗战神剧中也不乏“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的桥段,都与大羿射日有异曲同工之妙。

还有一点必须说明,大羿射日的美好传说很可能是一种隐喻或映射,意即政出多头,百姓不知所措,因此需要有人站出来剪除佞妄,归于正统。因此可以将射日的传说理解为“天无二日,国无二君”的滥觞。《淮南子·本经训》中的“十日并出”,“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是否可以理解为诸般豪强轮番压榨百姓呢?尧派出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希于桑林”的记载,解读为在某地消灭了某个部落,于是万民皆喜,会显得更为顺理成章。

让我们再看看广州“羊城”的传说,似乎能印证以上猜测:

据当地人传说,周夷王八年(公元前887年),广州曾一度出现连年灾荒,田野荒芜,农业失收,民人不得温饱。一天,南海的天空忽然传来一阵悠扬的音乐,并出现五朵彩色祥云,上有五位仙人,身穿五色彩衣,分别骑着不同毛色的山羊,羊口衔着一茎六出的优良稻穗,降临楚庭。仙人把稻穗给了广州人,并祝愿此处永无饥荒。祝罢仙人腾空飞逝,五只仙羊化为石头留在广州山坡。从此,广州便成了岭南最富庶的地方。这就是广州有“五羊城”、“羊城”、“穗城”名称的由来。

二、齐人善射

无论是“大羿”还是“后羿”,都反映出好战好猎是东夷人的时尚,骁勇善射为齐人的传统。

“夷”之称谓,大约产生于夏代,是与华夏区别而对称的,是一种泛称,指以王畿之地为中心,以一定的距离为半径,依次向外画圆,从而形成不同的环形区域。夷人就是生活在距离中心较远的某一层次区域内的人,并没有东南西北的定位,如古人说“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左传·昭公十七年》)“莅中国而抚四夷”(《 孟子·梁惠王上》)。将南蛮、北荻、西戎、东夷同列并举最早始于《礼记·王制》,其中明确地说:“东方曰夷”。东夷拥有很多部落,被称为九夷,极言其多。其中土著居民东夷人的后裔中有一支以玄鸟为图腾的部族入居中原,取代夏朝,建立了商朝,商人即为夷人。

东夷人在狩猎活动中发明了弓箭。《说文》云:“古者牟夷初作矢”,段注:“牟夷作矢,挥作弓”。“夷”字即大与弓的合写,可见东夷人发明了弓箭并且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说东夷人好猎善射是有根据的。《说文通训定声》中说,“夷,东方之人也,从大持弓之意,大,人也。”大羿和后羿都是神射手,东夷人的这种风尚对后来的齐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欣赏《诗经·齐风·猗嗟》,猗(yi),美好、盛大的样子。

生来多美貌啊!

身材高又高啊,

漂亮宽额角啊。

美目向人瞟啊,

舞步多巧妙啊,

射艺真正好啊!

长的多精神啊!

美目如水清啊,

准备已完成啊。

打把一天整啊,

箭箭射的准啊,

不愧我外甥啊!

美貌令人赞啊!

秀眉扬俊眼啊,

舞有节奏感啊。

箭箭都射穿啊,

连中一个点啊,

有力抗外患啊!

听,这是东夷人对尚武善射的英俊男子的由衷赞美,充满了阳刚之气,满满都是正能量!后来的齐国人继承了这种优良传统,齐人普遍能征善战,勇武难当。

姜齐的创始人姜子牙就是位能征善战的奇人,先后辅佐文王、武王二帝东突西荡、北伐南征,建立起宏伟的西周大业。桓管时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苏秦称之为“齐之强,天下莫能当”。即便在齐国即将灭亡的时刻,尚有勇武善战的田单仅以五百只火牛成功复国,更有不贪恋**厚禄以身殉国的“田横五百士”。

隋唐时期的秦琼以勇猛彪悍著称,在秦王李世民帐下历次征战,每战必先,常于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因青年时期历次作战负伤太多,晚年的秦琼疾病缠身,常对人说:“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创。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矣,安得不病乎?”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秦琼去世,追赠徐州都督,陪葬昭陵。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秦琼翼国公改封为护国公。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秦琼与长孙无忌等人被图形凌烟阁,封为唐开国二十四功臣之一。

《水浒传》中的花荣为梁山108将之一,有“百步穿杨”的功夫,在梁山泊英雄中排行第九,为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之首。他原是清风寨副知寨,使一杆银枪,一张弓射遍天下无敌手,生得一双俊目,齿白唇红,眉飞入鬓,细腰乍臂,银盔银甲,善骑烈马,能开硬弓,被比作西汉“飞将军”李广,人称“小李广”。还有双拳打猛虎、单臂擒方腊的武松,手持两把大斧有万夫不当之勇的李逵等等。这些小说中的英雄豪杰,想必在齐鲁大地上都能找到鲜活的人物原型吧?

三、“五射”与“ 五御”。

姜子牙因功首封于齐,自然会将周朝的礼制带到齐国来。事实上,他也是这样做的,只不过做了一些变通和校正,“因其俗,简其礼”嘛。既然要因俗而教,想必齐人善射勇武之风会得以保存和发扬。而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朝贵族教育体系,则要求掌握包括射箭和驾车在内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据此推测,姜子牙封齐之后,以射箭、驾车为代表的西周军事教育在齐地能自然地落地生根,茁壮成长。

《周礼·保氏》记载:“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射”。对于射箭,有五重标准,足见要求之高,分别是:白矢、参连、剡(yǎn)注、襄尺、井仪。白矢,箭穿靶子,露着镞白,透着寒光,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谓矢行之疾,贯物而过;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唐代经学家贾公彦注疏:“井仪者,四矢贯侯,如井之容仪也。”侯,指箭靶,四只箭都射中箭靶,而且要成“井”字形状,象征西周的井田制、分封制。

同样,对于驾驭马车的技术——御,也有五种标准:鸣和鸾、逐水曲 、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周礼·地官·保氏》:“乃教之六艺……四曰五驭。”郑玄注: “五驭: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鸾鸟即传说中的凤凰,谓行车平稳,车上的铃铛碰撞和缓有序,发出悦耳的声音,犹如鸾鸣;车随曲岸疾驰而不坠水;经过天子的表位有礼仪;过通道而驱驰自如;之所以要“逐禽左”,是因为西周的战车上一般有三人,左人持弓,右人持矛,中间人驾车,将禽兽赶到左边以利于箭射,是出于实战的考虑。

那么,对于西周的射御之术,在齐鲁大地上推广地如何呢?在笔者看来,应该是广泛普及推广,乃至有提升与飞跃。

为什么这样说呢?

与姜子牙一同分封到齐鲁大地上的还有一位,他是周武王的兄弟周公旦,但因周成王年幼需要摄政辅佐,只能派他的儿子伯禽到鲁国赴任。伯禽到鲁国后全盘照搬西周的文教礼乐,即所谓的“变其俗,革其礼”,据此推测,六艺教育在鲁国应该开展地如火如荼。孔夫子非常崇拜周公旦,认为天下最好的政治莫过于恢复到西周的大同社会,由此可见,对于西周的六艺,孔子应该是精通的,不然,也没法教育那三千多学生。《论语》中也曾记载:“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躟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因此,“射”不但是一种体育活动,更是一种修身养性培养君子风度的方法。孔子周游来到齐国,跟齐景公谈得很投缘,说礼仪、讲治国、谈音乐,娓娓道来,侃侃而谈,却唯独没有提到射和御。这其中首要的原因是孔子主张以德治国,反对武力杀伐争霸。另外一个原因会不会是:自古骁勇善射的齐国人对于射箭之术早已走在了六国的前列了呢?

再来看御。御的内容就是驾驶,但是无论在现代和古代,御都包含交通工具的“驾驶学”和管理学领域的“驾驭学”。齐国人不但驾驶技术出众,而且已经由“术”而“道”,总结出一套驾车竞赛的规则和克敌制胜的法宝。著名的“田忌赛马”就说明,驾驭之术不仅仅是一种斗勇,更是一种斗智,包含对某一问题在运筹学、驾驭学、领导学方面的综合最优化。

中国古代的“射艺”,从最初的“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发展到后来的射箭和弹弓,再到春秋时期的弩。由于射箭在军事和狩猎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历史上更受人们的重视。唐代武则天设立了武举制度,规定了九项选拔和考核人才的标准,其中有五项是射箭,包括长跺、马射、步射、平射还有筒射等等。清朝康熙年间,山东长山县(今周村、邹平)出过一位响当当的武状元——王应统,曾受命随康熙大帝一同剿灭葛尔丹,可谓战功卓著。如今的“射”艺,其实应该综容古今,既包含现代的**、**、等实弹射击运动,也应该包括古代的射箭和弹弓、射弩等,以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羿射九日:从远古走来的传说

在非遗的项目类别中,有一项被列为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涵盖了广泛流传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等,这些珍贵的资料是人们一辈辈、一代代口口相传至今的民间文化瑰宝。民间故事不仅是祖先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见证。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就是省级非遗项目——羿射九日。

上党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女娲补天、神农尝草、精卫填海、羿射九日、大禹治水”五大神话均发端于此,上党也因此在很早以前就被誉为“中国神话之乡”。而五大神话之一的“羿射九日”就流传于我市的屯留区。

有关这个神话故事的原文,长达万字。鉴于版面有限,今天只能将故事的梗概呈现给读者——

相传,远古时期,天空十日并出,禾苗枯焦,民不聊生。帝尧奏知天帝,羿奉天帝之命下凡射日。羿将魂魄附于长相奇异、身材魁梧射技超群的屯邑大力士张三嵕之身,于屯留瓦泽岭(后名三嵕山)射落九日为民除害。百姓从此年年岁岁,五谷丰登,安居乐业。尧帝感念羿的功绩,知张三嵕系羿之化身,奏请天帝封张三嵕为羿神,将瓦泽岭改称三嵕山,并为其在此山建造行宫。由此,人们敬奉张三嵕为三嵕爷。在生产力低下的农耕文化年代,人们对神灵怀敬畏之心理,称之为“老爷”,故又将张三嵕为民建功的三嵕山,称为老爷山,此名沿用至今。

千百年来,这个美丽的故事一直流传在麟绛大地。除各种史书典籍,庙堂碑碣,历代仕官墨客对此所作的文字记载外,人们辈辈相传流诵着羿神的丰功伟绩,并由此衍生出了嫦娥奔月的故事。

关于这个故事,汉代刘安著《淮南子览宴篇》里有:“羿请不死之药于王母,嫦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的记载。对此,唐代诗人李商隐写下了“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诗句,亦是对嫦娥月宫孤寂心情的写照。据说现在老爷山南麓的神渠(亦名神居)村东,高高悬挂在小河岸上的窑洞,就是嫦娥奔月而去之处。

此外,与羿神有关的还有许多浪漫传奇的故事。如:《羿神梦中接神箭》《众神下界助羿神》《天降宝塔惩莲花》《羿神显灵显圣台》《呼风唤雨救屯留》《九只金鸟落南北》《辱骂“三嵕”官遭袭》《三嵕爷深夜乔迁》《逢蒙忘恩杀师傅》等,以贯通古今,神拟人化的口吻,描述了张三嵕这位神话英雄不畏艰险,为民造福的完美理想化形象,可谓是长期以来羿神精神渗透滋润羿神文化这块民间文学土壤的结果。

羿射九日雕塑。

一个神话故事,一个英雄人物,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流传,成为屯留乃至上党地区的文化象征。《羿射九日》诞生于人类社会文明没有文字,只有口传的初级阶段。但是这样一个故事历经千年能一直流传,并被后世追寻、记录,为什么?因为其本身承载的精神内核和人格化魅力,与人类历史永恒长存。

羿神射日宣扬的是为民造福,胸怀广阔,气度盖世,理念坚强,意志坚定,不畏艰险,见义勇为的精神,讴歌了纯真的人性,闪烁着扶正抑邪,除暴安良的人间正道和民族精神的光芒。而老爷山作为这个故事的载体,和羿神的形象相互依托,两者的对接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文化内涵——既蕴含着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又笼罩着浓郁的道教色彩。既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诡异离奇的浪漫风格,又深刻蕴含着理念引喻,正因如此,《羿射九日》在浩如烟海的志异文学和民间传说中才独显魅力而自具风姿。

而从我们老百姓的角度来看,这个神话故事中体现出的人性观念和人权思想依然能够轻易地感染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即便是在今天,“羿射九日”的神话传说依然符合主流价值取向,这也是它成为一种文化象征,甚至可以说文化图腾的重要方面。

神话剧《羿神传奇》。

“民间文学”类的“非遗”,与其他门类相比,有自己的特点,它是世代相传、集体性(群体性)的口传文学,是语言艺术,它的载体是语言(口语)。因此,不同时代记录下来的民间文学,带有不同时代的特色,折射着不同的社会情状,它的传承与保护更需要“传”与“说”二者结合,即记录与活态传承两者互相成就。

屯留区对于羿神传说和文化的保护工作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逐渐开展,在1987年、1990年、2004年分别三次组织羿神文化爱好者,深入全区对羿神文化的源流沿革及今流布现状进行采访,并刊登了30余篇考证记叙文章。2009年,屯留区老爷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出版的《羿射九日老爷山》专辑,以20余万字的鸿篇巨制,首次将全国及本土近百个与射日有关的故事、史料、碑刻、诗词、楹联、戏剧分门别类收入,这些都是非常珍贵的文字记录。

但是除了以上这种“传”之外,“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保护手段。以老爷山及张三嵕出生地张贤村为重点,遍布全区各处的三嵕庙所在地,民国前是羿神文化活态流传的盛期。但是随着时代的更迭,这些传承人大多辞世,幸存者也多为耄耋老人,且记忆清醒者寥寥,传承谱系及当时一些羿神文化的祭祀活动的原有风貌已经很难寻觅。

这也是民间文学类非遗面临的最大问题——民俗场的消失,导致演述活动不能有效进行,演述能力下降,新的传承人就不能养成。

而利用文化场所“再生”民间文学演述民俗场,已经在一些地方进行了有益尝试。比如,目前各地都在大力加强群众文化场所的建设,如在街道社区设立文体中心,在乡村建设文化礼堂等。讲故事、唱山歌、说书等民间文学演述活动可以进驻这些场所,一方面,丰富群众文化的内涵;另一方面,也能促进民间文学的活态传承。早在2012年,由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和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共同策划创办了“上海故事汇”,群艺馆为“上海故事汇”提供资金和场地支持,民间文艺家协会提供故事作品和故事员。他们经典的开场方式是主持人结合时事进行脱口秀,引入开场白及中间串词,3~4位故事员上台讲演历史传奇、传统故事、都市传说或新故事,全场讲演使用方言。目前,“上海故事汇”已坚持了近6年,听众有增无减。可见,即使是在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讲故事仍然有听众,仍然受民众的喜爱。因此,在社区文体中心、乡村文化礼堂中引入民间文学演述内容,应该说是具有广阔前景的。

这也是民间故事类非遗项目的一个保护建议,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让我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得更久远。(来源:上党晚报)

文/图:杨亚娟

监制:刘飞龙

本文来自甜味撩人心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1/1904.html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 0
上一篇 12-12
下一篇 12-12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12345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