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项羽尊范增为“亚父”,可以看得出项羽对范增的敬重与情义,而范增七十岁高龄投奔项梁的反秦队伍,可见其对项梁实力的认可。
根据“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预言,范增提出拥立楚怀王孙子熊心,利用楚人对于秦的仇恨,来壮大自身力量。后来,范增与项羽共事,可谓是勇与谋的完美结合。最后结局却是一片惨淡,范增死于告老还乡的路上,而他一直辅佐的楚霸王自刎乌江边,引得无数后人慨叹。
苏轼曾经专门为范增鸣不平,写下《范增论》,感慨道“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
那么,在苏轼这篇文章里,范增与项羽的恩恩怨怨到底是如何解说的呢?在苏轼看来,范增离开项羽的最佳时机应是何时呢?
01 鸿门宴上计不从,仍应留在项羽身边
为何苏轼认为鸿门宴的时候范增不应该离开呢?苏轼说“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
范增想要杀掉刘邦,是他作为人臣的份内职责。但是项羽没有听从这个提议,还是能够看出来项羽具有君王的气量,所以,此时的意见不合,不应成为范增离开的理由。
苏轼认为鸿门宴上放掉刘邦是项羽的义气,笔者却认为,这是项羽逞匹夫之傲气,更是不能准确把握时局的盲目自大,不听从范增的建议除掉刘邦,养虎为患,终究错失了良机。
当时刘邦入关,占领咸阳,而且与秦民约法三章,不断争取民心。与此同时派人驻守函谷关,以防项羽所率领的楚军进关。入关代表他军事上取得的胜利,10万大军虽不及项羽40万大军实力强大,但是作为一股军事力量不可小觑。
同时,用范增的话来说,入关前的刘邦是一个贪图美色喜爱金银的人,可是入关后,却像是变了一个人,财物分毫不取,妇女也没有宠幸一个,一派全新形象,这更是说明了刘邦志向不小。
本文来自吹皱一池春水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3/109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