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储存过程中易发生结露的情况有哪些_粮食储存过程中湿度增大的原因

粮食储存过程中易发生结露的情况有哪些
当膨胀的热空气遇冷时,体积迅速收缩,使水汽达到饱和状态,形成结露。当温度一定时,湿度越大,空气含水量越多,当温度稍有下降,便达到露点,形成结露。粮食水分含量越高,解吸越严重,粮堆孔隙湿度越大,越容易发生结露,粮食水分越...

粮食储存过程中易发生结露的情况有哪些

当膨胀的热空气遇冷时,体积迅速收缩,使水汽达到饱和状态,形成结露。当温度一定时,湿度越大,空气含水量越多,当温度稍有下降,便达到露点,形成结露。粮食水分含量越高,解吸越严重,粮堆孔隙湿度越大,越容易发生结露,粮食水分越小,越不容易结露。

粮食储存过程中易发生结露的情况有哪些


粮食在储藏过程中,由于温度突然降低,使粮堆空隙中空气体积减小,水汽达到饱和状态,凝结成液体,附着在粮粒表面,这种现象称为粮堆结露。

粮食发热:粮食在储藏期间,粮堆温度违反正常的规律上升或该下降的滞留下降以及反而上升的现象,称为粮食发热。

粮堆发热的原因,主要是粮堆是热的不良导体,粮堆内生物活成分进行活动产生热量聚积的结果,如大量虫害繁殖、微生物大量生长繁殖和粮食旺盛呼吸都会引起粮堆发热。

文化之约|大国粮仓里的中国故事

2020年,在全世界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时刻,中国社会始终保持稳定,这其中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稳定供给功不可没。

近日,大型纪录片《大国粮仓》在央视播出。这部片子就明确地告诉所有人,中国***带领中国人民在70多年里如何端牢手中饭碗的光辉历程。

为了中国人吃饭问题,仅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关于粮食问题的谈话有115次

“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这句话,是1919年***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就明确指出的。民以食为天,此言自古不虚。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际,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放言:中国人口众多,没有任何一个政府,能够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尽管艾奇逊这话是“戴着有色眼镜”式的偏见,但是也指出了我们当时面临的现实:人口多、粮食少、大面积荒地盐碱地、产能低下……这些都是拦在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面前的绊脚石。

然而,在中国***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就是善于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60多年前,曾有一份紧急报告被送到***总理的办公桌上。报告显示,北京、天津的粮食库存只够用四天,而上海只够两天。

面对缺粮问题,为了解决亿万人民的吃饭问题,***亲自指挥调运粮食,被称为“粮食调度的总指挥”。

时任粮食部党组书记的陈国栋回忆说:“去总理处,主要是谈粮食问题。他一般都是晚上找我们去,地点经常是他的办公室。有时是晚上九十点钟或深夜十一二点去,谈到第二天凌晨三四点钟;有时是凌晨二三点才去。”

***在听取汇报时,总是自己用笔计算数字:各地库存有多少,每日销售多少,可以调出多少,粮食存放在哪里,等等。为了解决粮食调拨中的运输问题,***还同外贸部商量,迅速进口了1200多辆汽车交粮食部使用,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运粮能力,在调运粮食中起了重要作用。

据统计,仅在当时两年多的时间里,***关于粮食问题的谈话有115次,在总理办公室退给粮食部办公厅的现在仍然保存的32张报表中,***的笔迹有994处。

这些并不久远的往事和历历在目的数据,一遍遍告诉我们党中央为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所付出的心血。

70多年来,中国***领导人民迎难而上,用吃苦耐劳的品性战胜天灾与贫瘠,用科学有效的政策创造举世瞩目的伟大奇迹。

用世界9%的耕地,养活世界20%的人口。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中国***领导下都一一变为现实,堪称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奇迹——从曾经的“吃不饱”,到实现“全面小康”。

改革开放后,我们的追求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插上了科技的翅膀”,用“卫星导航”实现插秧机自动插秧,大大节省人力物力;用“稻蟹共生”“稻鱼共生”“稻鸭共生”等天然生态的种植方式,实现让人们吃得安全、吃得健康。

“大国粮仓”的伟大奇迹,不是我们用嘴说出来的,而是有着精确的数据支撑:

看产量,从1949年粮食年产量2000多亿斤,到如今连续6年每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牛羊肉产量也比新中国初期增长了几十倍;

看库存,如今稻谷、小麦等粮食的库存量,能够满足14亿中国人一年以上的消费需求;

看品种,14亿中国人每天要吃掉12亿多只鸡蛋。中国水产品总量已连续32年保持世界第一,全世界近70%的西瓜、32%的柑橘、50%的苹果、98%的杨梅,都来自中国。而且,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和消费大国。

一粒大豆,让北大荒变北大仓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这首歌,曾经让多少人听了伤心、听了落泪。

这首歌中提到的大豆,是中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至少已有五千年栽培历史,古称菽,以黑龙江大豆最为著名。

就是这一粒大豆,在物资紧缺时代是“替代粮”,到富足时代成为“饲料粮”,折射出中国人民的饭碗在70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

上个世纪50年代,14万转业官兵奔赴“天苍苍,地茫茫,一片衰草枯苇塘”的北大荒,为刚成立的新中国“向荒原要粮”。

这一行十几万人中,有很多英雄,比如电影《渡江侦察记》原型之一、12次战功荣立者王树功。

十年后,又有54万知青来到北大荒,屯垦戍边,保家卫国。

北大荒,成了北大仓,更成为数代人永恒的生命记忆。

今年已经70岁的胡国华,就是来自上海的一名知青,他退休前是北大荒育种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当年,胡国华说:“人活在世上总得干点事情,我不愿这么默默无闻地活一辈子。我是学农的,专业是育种,回到上海专业不对口,总不能回去混日子吧?”

于是,胡国华选择留在东北,成了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198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他“世界模范农民”称号。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政府开始加大对饲料行业的支持力度。随着饲料工业的发展,豆粕逐渐成为中国大豆消费的主要用途。同时,大豆制品的消费也在逐年增加。双重需求之下,中国的大豆缺口开始显现。

1987年,胡国华到加拿大农业部农业科学院进行大豆育种学习,师从世界遗传学会主席帕什和加拿大著名大豆专家诺姆·沃丁。

“你得表现出来中国人不比他们差,他们才能尊重你。”

胡国华做到了,加拿大的专家接纳了他,加拿大的资料库向他开放了。他写出的大豆产量育种论文,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于是,加方向胡国华伸出橄榄枝,希望他能留在加拿大。胡国华的名字中带有“国华”二字,他最终毅然选择了回国。

国华回国,带回来的不是什么国际知名产品,而是足足两大箱、600多份研究资料。

胡国华,只是若干农业科研大军中的一员。

在黑龙江省农科院黑河分院,为了培育出高产、早熟、适应性强的大豆良种,研究团队一年四季都忙碌在试验田和实验室里,他们培育出的“黑河号”大豆品种,每年推广上千万亩,使大豆增产近2亿公斤。

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大豆振兴计划”,扩大种植面积也被当成一个重要的目标。

2020年,中国的大豆种植面积达到1.48亿亩,比上年增加825万亩。这年收获196亿公斤大豆,比上年增加15亿公斤,创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新高。

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智能科技走上高原粮仓,让粮食安全存储更有底气

稼穑艰难,这是一句从商周时期就流行的话。艰难不易,不仅是种庄稼难、收庄稼难,丰收后的粮食存储更难。这是一个摆在世界面前的难题——储粮对于国家安全意义重大,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比如稻谷,在收获时就已生理成熟,具有发芽能力,对其存储品质和保管稳定性都有一定要求。稻谷不耐高温,遇高温容易陈化;同时,新稻谷入仓后不久,如遇气温下降,往往在粮堆表面结露,使表层粮食水分增高,不利于储藏。

这都是粮食存储无法回避的因素。

相对而言,平原地区的粮食存储是容易的,那么高原地区的粮食是怎样存储的呢?

智能科技,让高原粮仓的管理更加科学高效。

中储粮**拉萨直属库,地处高原、高寒缺氧。每个仓房内都安装了可放大23倍的高清摄像头,实现360度无死角的粮情远程监控,即使在千里之外,也能随时了解仓内情况。

在冬季储粮期间,通过自然通风、机械通风将外界冷源进行粮堆蓄冷,夏季再抽出粮堆“冷芯”的冷源进行仓内空气环流循环,将粮温始终保持在20℃以下,把仓房变成一个自然的“大保鲜箱”,从而实现低温控温储粮,减少水分散失、延缓青稞小麦品质变化,实现节粮减损、营养保鲜。

让高原储粮不再难,这正是科技赋能的力证!

智能科技,应用于粮食存储,只是大厦一隅。

在东北胜利农场,有一片无人化农场:无人驾驶的机车可以在农田里进行二次中耕作业,自动转弯不压苗、不伤垄,行走精度和作业标准高于人工作业。

如果这样表述还是有些抽象,我们可以算一笔账:全场17.9万亩旱田全部使用无人驾驶机械作业,仅驾驶员费用每年便可节省140余万元。

无人农场的应用,已经成为农业生产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2020年11月9日,新华社刊发了一篇让北大荒人振奋和骄傲的新闻:“亩产336.2公斤!黑龙江刷新东北地区大豆单产纪录。”要知道,这是在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和台风“三连击”等多重困难下,刷新了东北地区大豆单产纪录。

科技,功不可没!

浸种催芽、精量播种、航化作业、无人驾驶……从“人拉肩扛”到全程机械化,从“靠经验”到“靠数据”,如今不仅可以利用卫星“种地”,还可以把几千年来“看天吃饭”的中国农业改造成运用现代化科技的智慧农业。

这是科技助力下,乡村振兴的新风貌。(穆铎)

本文来自心比柠檬。酸投稿,不代表美啦巴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la8.com/1/7102.html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 0
上一篇 12-30
下一篇 12-30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12345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